抗凝剂预防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复发的效果

临床上大部分卒中是由脑动脉急性阻塞引起的缺血性卒中。多数缺血性卒中是由血栓栓塞导致。在合并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的患者,抗凝剂如warfarin(法华林)因其能防止血栓形成而被用于卒中预防。但由于此类药物也能引发脑出血,所以用于心律正常的患者时可能会弊大于利。本系统综述纳入了11个试验,共2487位有卒中病史但心律正常的患者,均使用抗凝剂来预防卒中。有充分证据显示抗凝剂会导致严重出血,但没有任何证据支持抗凝剂有利于预防卒中的进一步发展。但另外的试验显示,心律正常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是降低再次发生卒中和心脏病发作风险的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作者结论: 

与对照组相比,无证据显示长期使用抗凝血剂对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利,但却显著增加了出血风险。

阅读摘要全文……
研究背景: 

在第一次缺血性卒中之后,因血栓栓塞而造成的进一步血管事件是常见且致命的。抗凝剂虽然有可能降低这类事件的风险,但随之而来的致死或致残性出血风险的增加却使其应用价值大打折扣。

研究目的: 

评价对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的患者进行长期抗凝剂治疗的效果,与安慰剂或开放对照组相比较。

检索策略: 

我们检索了Cochrane卒中组临床试验注册库(Cochrane Stroke Group Trials Register)(截止至2008年5月)。2008年6月检索了3个在线试验注册数据库,并使用科学网引用参考文献检索(Web of Science Cited Reference Search)对之前纳入的研究的引文文献进行检索,还通过联系制药公司和原始作者以获取更多资料。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评价抗凝剂对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疗效的随机和半随机试验,试验组至少使用抗凝剂治疗1个月。

资料收集与分析: 

两名评价者独立地筛选文献、评价质量和提取数据。

主要结果: 

共纳入11个试验(n=2487)。其中9个试验在发表时,临床上尚未开展常规CT扫描,也未使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抗凝剂的用量,因此其研究质量较差。有2个试验结果表明,抗凝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或残障率无效(比值比(odds ratio, OR)=0.83,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0.52 - 1.34)。而有4个试验结果显示,抗凝治疗对非致死性卒中、心肌梗塞或血管性死亡无效(OR=0.96, 95%CI=0.68 - 1.37)。全因死亡率(OR=0.95, 95%CI=0.73 - 1.24)和血管意外死亡率(OR=0.86, 95%CI=0.66 - 1.13)在治疗组和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另外2个新近完成的试验也得出了相同的结果。没有证据显示抗凝剂治疗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复发有效(OR=0.85, 95%CI=0.66 - 1.09)。相反的是,抗凝剂增加了致死性颅内出血(OR=2.54, 95%CI=1.19 - 5.45)和严重颅外出血(OR=3.43, 95%CI=1.94 - 6.08)的风险。相当于每年每1000例接受抗凝血剂治疗的患者中,会增加11例致死性颅内出血和25例严重颅外出血。

翻译笔记: 

原译者:中国循证卫生保健协作网,单位: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翻译时间:2012年。更新译者:胡瑞学,审校:梁宁,马思思。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2017年9月19日。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