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先天心脏病的成年和青年人的抑郁症心理治疗

关键信息

心理干预措施(谈话/咨询治疗)可能减轻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成年人的抑郁症状。

•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对这一人群的最佳心理治疗方法,如干预的持续时间、频率和类型。

先天性心脏病是什么?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个涵盖性的术语,用来定义一系列影响心脏工作方式的先天缺陷。

为什么进行本综述很重要?

有时,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年轻人和成年人也会有抑郁症。除了抗抑郁药物,帮助缓解抑郁症状的治疗方法包括不同类型的谈话疗法(又称心理疗法)。谈话治疗的益处可能包括减轻抑郁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但这种治疗可能无助于帮助患者摆脱抑郁。

我们想研究什么?

我们的目的是评价心理干预措施治疗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年轻人和成年人的抑郁症的效果(包括危害和益处)。

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我们将医学文献的检索更新至2023年3月。我们选择符合标准的研究,评估抑郁症的偏倚风险,比较这些研究的结果,并根据这些研究评估我们的证据质量(例如评估方法和样本大小)。

我们发现了什么?

我们发现了三项研究,共有480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受试者,这些研究着眼于心理干预措施(谈话/咨询治疗)如何影响抑郁症。心理干预持续时间在90分钟到3个月之间。这些研究在加拿大、瑞典和荷兰进行。研究经费由各国的国家研究委员会提供。

我们的综述结果表明,心理干预可能有助于减轻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抑郁症状。然而,各研究的干预措施的类型和时间是不同的,所以一些干预措施可能对缓解抑郁症状几乎没有影响或无影响。

证据的局限性是什么?

只有三项研究符合综述的标准,并且证据质量低。关于心理干预措施(谈话/咨询治疗)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尚未有足够的证据得出结论。

证据的时效性如何?

证据截止至2023年3月。

作者结论: 

与常规护理相比,心理干预措施有可能减轻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成年人的抑郁症状。然而,证据的质量不高。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心理干预措施在这一人群中发挥的作用,确定最佳的治疗持续时间、给药方法和获得最大益处所需的治疗次数。

阅读摘要全文……
研究背景: 

尽管医疗保健有所改善,但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成人和青少年的生活质量仍然受到其病情的严重影响,往往导致抑郁。心理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和其他谈话疗法可能对治疗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成年人和年轻人的抑郁症有效。本综述的目的是评估用于治疗这一人群的抑郁症的治疗方法的效果,如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谈话疗法。

研究目的: 

评估心理干预对减轻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青少年(10至17岁)和成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包括危害和益处)。心理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疗法或抑郁症的“谈话/咨询”疗法。

检索策略: 

我们通过检索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和其他四个数据库、截至2023年3月7日的会议记录引文索引,以及截至2021年2月的两个临床试验注册库,更新了2013年Cochrane综述的检索结果。我们没有使用语言限制。

纳入排除标准: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比较了心理干预与不干预对10岁及以上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抑郁症的影响。

资料收集与分析: 

两位综述作者独立筛选标题和摘要,并独立评估纳入的全文报告。如有需要,我们将向作者获取进一步资料。资料一式两份提取。我们使用标准Cochrane方法。我们的主要结局是抑郁症的改变。次要结局是:治疗的可接受性、生活质量、再入院、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心血管行为风险因素、卫生经济学、心血管死亡率、全因死亡率。我们仅使用GRADE来评估主要结局的证据的质量。

主要结果: 

我们检索到三项新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480名受试者)。受试者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成年人。纳入的研究在干预时间(90分钟至3个月)和随访时间(3至12个月)上有所不同,并在干预后和随访中评估抑郁症。偏倚风险评估确定抑郁症主要结局的总体偏倚风险低。

心理干预(谈话/咨询治疗)在三个月内比常规护理更能减轻抑郁(平均差(mean difference, MD)=1.07,95% 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1.84, -0.30];P=0.006;I 2 =0%;两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56名受试者;低质量证据)和12个月随访(MD=1.02, 95% CI [1.92, -0.13];P=0.02;I 2 =0%;两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287名受试者;低质量证据)。

没有足够的证据得出关于心理干预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的结论。

纳入的研究均未报告我们关注的其他结局。

由于纳入的研究数量少,我们没有进行任何亚组分析。还有一项研究有待分类。

翻译笔记: 

译者:李红英、李章华(均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2020级英语中医药国际传播方向)。审校:马宇涵(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2020级英语医学方向),2024年2月29日。简体中文翻译由Cochrane中国协作网成员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翻译传播工作组负责,联系方式:tina000341@163.com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