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不進行心理干預措施相比,心理干預措施是否能減少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衰竭或心房顫動患者的憂鬱和焦慮?

重要資訊

- 針對憂鬱和焦慮的心理介入可能會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或心臟衰竭患者的憂鬱和焦慮程度適度減輕。

- 對於冠狀動脈心臟病或心臟衰竭患者,針對憂鬱和焦慮的心理介入可能會適度改善心理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但不會改善身體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

- 由於沒有涉及心房顫動患者的研究,心理介入對該族群憂鬱和焦慮的影響尚不清楚。

什麼是心臟病?

「心臟病」一詞是指一系列影響心臟的疾病,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血流量減少)、心臟衰竭(心臟泵血無力)和心房顫動(心臟跳動不連續) 。

為什麼心理介入可以幫助心臟病患者?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許多(約 40%)心臟病患者患有憂鬱或焦慮,而且往往持續很長時間。心理介入是用來產生更積極的想法、感覺和行為的療法,例如用於培養更準確和平衡信念的認知行為療法,以及基於冥想的正念療法。強而有力的證據表明,這些干預措施可以有效治療一系列心理障礙以及對情緒、思考和行為產生負面影響的病症。然而,關於心理介入是否能有效減少患有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衰竭或心房顫動的成年人之憂鬱和焦慮,目前尚不清楚。

我們想要發現什麼?

我們想了解與未接受心理干預的人相比,針對憂鬱和焦慮的心理介入是否可以減少冠心病、心臟衰竭或心房顫動患者的憂鬱和焦慮。

我們也想了解針對憂鬱和焦慮的心理介入是否可以改善任何其他相關因素,例如精神(情緒;思維)和身體(身體;健身)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臟事件(例如因心臟相關疾病住院或死亡)。

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在資料庫中檢索了針對 18 歲以上心臟病患者的心理干預研究。

我們比較並綜合了這些研究的結果,並根據研究方法和規模等因素評估我們對證據的信心。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發現了 21 項符合條件的研究,涉及 2,591 人。在這 21 項研究中,16 項納入了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5 項納入了心臟衰竭患者,沒有 1 項納入了心房顫動患者。我們發現,在介入措施包括的內容、實施方式和實施者以及報告的清晰度方面,審查中包含的干預措施種類存在很大差異。

與不進行心理干預相比,我們發現針對憂鬱和焦慮的心理干預可能會減少憂鬱和焦慮,並可能改善被診斷為冠狀動脈心臟病或心臟衰竭的成年人之心理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但不能改善身體健康。此外,它們可能不會降低死亡率,也不會降低重大心臟事件的風險。

此研究證據有哪些限制?

心理介入的類型(例如認知行為療法、正念療法、混合療法)、患者(不同類型的冠狀動脈心臟病和心臟衰竭)和用於衡量結果的工具(一系列衡量結果的工具,例如焦慮)存在很大差異。這使得很難比較不同研究中心理介入的效果。

此外,有一些跡象顯示研究結果不一致,並非所有研究結果都被報告(僅選擇),並且納入研究中缺乏盲法(參與者知道他們屬於哪一組)。此外,一些研究的樣本量非常小,或者沒有足夠的研究來得出關於心理干預影響的結論(即成本、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臟事件)。總體來說,我們對心理介入整體效果的信心在主要結果中有所下降。

證據最後的更新日期為何?

資料最後更新時間為 2022 年 7 月。

翻譯紀錄: 

翻譯者:凃志道 (淡江大學)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Taiwan) 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 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