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处置所致腹股沟动脉肿胀的治疗方法

该翻译已经过时(不匹配最新版本综述)请点击此处阅读最新的英文版综述

患有心脏疾病和腿部动脉疾病的患者,通常需要在腹股沟主动脉上插针以进行诊断和治疗(血管内处置,例如诊断性血管造影,血管成形术,心脏导管插入术)。此类治疗措施可能会使腹股沟处动脉膨出,形成一个大的肿胀隆起物(假性动脉瘤),其形成通常是由于取出针头后,针管在动脉壁上所形成的孔洞没有适度的闭合。随后,膨出物将会导致疼痛、肿胀和瘀血。小型的假性动脉瘤可能会自动凝结成血块,或是通过手术治疗。低侵入性治疗可以用来阻止血液流往肿胀处,如在使用镇静剂或止痛剂后,利用特制的仪器或超声波导引探针,在动脉的穿刺部位加压。另一种疗法是通过皮肤注射血液凝固剂(凝血酶)至肿胀处。

本综述的评价者通过检索医学文献,总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其中一个研究是利用一个机械设备,加压(压迫)30分钟,即可使3/4患者假性动脉瘤处的血液在24小时内凝结(38名年龄介于40至85岁的患者);盲性的放置探针和使用超声波导引探针的结果并没有统计学差异。另一个在168名患者中进行的研究发现,压迫会使得90%以上患者假性动脉瘤处的血液在24小时内凝结。同样的,是否使用超声波似乎对结果没有造成任何影响。注射小牛凝血酶显然会比超声波导引压迫的效果更好(2个研究,共纳入68名患者),但需要考虑到凝血酶引发过敏和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它被认为可能会传染某些退化性疾病,也可能会在动脉中产生血块。除了在压迫组中出现一例深静脉栓塞外,没有其它并发症的报告。

作者结论: 

有限的证据明确支持凝血酶注射疗法是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较为务实的治疗方法是,先使用压迫法(盲性或超声波引导)作为第一线治疗,在压迫治疗失败时则采用凝血酶注射疗法。

阅读摘要全文……
研究背景: 

在进行血管介入处理时,大约有8%的患者会出现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小的假性动脉瘤会自动凝结成血块,但有时也需进行根治性治疗。一般认为手术是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对于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手术可能会引起风险。另有一些低侵入性疗法可以选择,例如双超声引导下压迫法(Duplex ultrasound-guided compression)和经皮凝血酶注射法。但是关于这些疗法效果的证据却十分有限。本文是2006年首次发表的Cochrane review的文献更新。

研究目的: 

评价不同疗法对于因血管内手术而造成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作用,特别是盲性压迫(人工或机械式)、超声波引导下压迫以及经皮凝血酶注射等低侵入性治疗方法。

检索策略: 

电子检索了Cochrane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s Group 的Specialised Register (2008年12月) 和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 (2008年第4期)中发表的文献及其参考文献,并手工检索相关期刊。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随机对照试验,比较研究两种治疗方法对因血管介入治疗处置后所产生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作用。

资料收集与分析: 

纳入了4项研究: (1)比较人工压迫和超声波引导下压迫,(2)比较超声波引导的机械压迫(FemoStop)和盲性压迫,(3)比较超声波引导下压迫和经皮凝血酶注射(2项研究)。纳入的研究中没有进行手术介入治疗的研究。数据的提取工作由两名评价者独立完成。

主要结果: 

压迫治疗(手动或 FemoStop设备)对假性动脉瘤栓塞具有较好的疗效,而超声波导引却没有相似的效果(RR(相对危险度): 0.96,95% CI(可信区间): 0.88~1.04)。 单个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经皮凝血酶注射比超声波导引的压迫疗法更能达到治疗假性动脉瘤栓塞的效果,但是合并后的数据却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RR 2.81,95% CI 0.44~18.13)。两组在住院时间长短上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除了在压迫组中出现一例深静脉栓塞外,均没有并发症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