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治疗麻风病神经损伤

系统综述问题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麻风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吗?

系统综述背景

麻风病是一种长期传染性疾病。麻风病菌会对皮肤和周围神经(大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造成损伤。这种损伤会阻止神经正常工作并导致残疾。糖皮质激素,尤其是泼尼松龙,常用于治疗麻风病的神经损伤,但其长期疗效尚不确定。

研究特点

我们广泛检索了麻风病神经损伤治疗的临床试验报告。我们发现有5项临床试验符合我们的标准,涉及576名麻风病患者。其中两项试验比较了泼尼松龙与安慰剂。其中一项试验有84名受试者,招募了持续时间不到6个月的轻度感觉异常患者,另一项试验有95名受试者,评价了持续6至24月的神经功能异常患者的治疗效果。一项研究(334名受试者)比较了三种12个月的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度1型反应的效果。1型反应是指神经出现炎症。第四项试验(21名受试者)比较了小剂量泼尼松和大剂量泼尼松治疗尺骨神经(手臂上的一种神经)损伤的患者。第五项试验(42例受试者)在持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1型麻风反应或神经功能异常患者中比较了甲泼尼龙静脉给药+口服泼尼松龙与生理盐水静脉给药+口服泼尼松龙。

主要研究结果和证据质量

根据两项试验,在接受泼尼松龙治疗和安慰剂治疗的患者之间,1年后神经功能的改善没有显著差异。与接受5个月大剂量或小剂量治疗方案的患者相比,接受3个月泼尼松龙疗程的患者对治疗没有反应并需要额外的糖皮质激素的人数更多。比较皮质类固醇和安慰剂的试验,以及比较静脉注射甲泼尼龙+口服泼尼松龙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口服泼尼松龙的试验发现,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组间差异。我们认为证据质量为中至低。尽管试验进行和设计得很好,但这些试验基本上都是小规模的,而且并不总是使用经过验证的措施来捕捉糖皮质激素的疗效。

本综述中的证据更新至2015年6月。

作者结论: 

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麻风病的急性神经损伤,但两项治疗长期或轻度神经功能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的中等质量证据并未显示糖皮质激素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比安慰剂具有更好的效果。第三项试验显示,在对治疗的应答(需要额外的糖皮质激素)方面,5个月的类固醇方案比3个月的方案更有显著益处。我们需要进一步的随机对照试验来确定最佳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并检验治疗麻风神经损伤的辅助疗法或新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未来的试验应关注非临床方面,如成本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这些都是与决策者和受试者高度相关的指标。

阅读摘要全文……
研究背景: 

麻风病会造成神经损伤,从而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和残疾。糖皮质激素常用于治疗神经损伤,但其长期效果尚不确定。本综述是对2007年首次发表并且之前于2009年和2011年更新的系统综述的更新。

研究目的: 

评价糖皮质激素对麻风病神经损伤的疗效。

检索策略: 

2015年6月16日,我们检索了Cochrane神经肌肉专业注册库(the Cochrane Neuromuscular Specialised Register)、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MEDLINE、EMBASE、CINAHL Plus和LILACS数据库。我们还检查了临床试验注册库,并联系了试验作者。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糖皮质激素治疗麻风病神经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和准随机对照试验。对照分为无治疗、安慰剂治疗或不同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

资料收集与分析: 

主要结局是一年后神经功能的改善。次要结局包括神经疼痛的变化、日常生活活动受限、参与受限和不良事件。两名综述作者独立提取资料并评价试验质量。当缺乏数据时,我们联系试验作者以获得更多信息。

主要结果: 

我们纳入了5项RCT,涉及576名受试者。这些试验的偏倚风险基本上低,但由于小样本量的不精确性,我们认为这些试验的证据质量为中等至低。五项试验中有两项报告了一年后神经功能有所改善。这两项试验比较了泼尼松龙与安慰剂。一项纳入84例受试者的试验治疗持续时间不到6个月的轻度感觉障碍,另一项纳入95例受试者的试验治疗持续时间为6至24个月的神经功能障碍。12个月后,泼尼松龙治疗组和安慰剂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改善无显著差异。糖皮质激素组报告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未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其他三项试验未报告主要结局指标。一项研究(334名受试者)比较了三种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度1型反应的效果。随访期间所有受试者均未报告类固醇的严重副作用。另一项试验(21名受试者)比较了小剂量泼尼松和大剂量泼尼松治疗尺神经病变的效果。2例接受较大剂量泼尼松治疗的受试者报告了不良反应。最后一项研究(42名受试者)比较了静脉注射甲泼尼龙+口服泼尼松龙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口服泼尼松龙。试验发现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翻译笔记: 

译者:徐澜丹(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2020级英语中医药国际传播方向),审校:赵东明,2024年1月4日。简体中文翻译由Cochrane中国协作网成员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翻译传播工作组负责,联系方式:tina000341@163.com。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