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和重要性
接受呼吸机(呼吸器)帮助的危重病人可以通过需要专业知识和持续监测的临床方法(统称脱机)恢复正常呼吸。不及时脱机可能导致长时间使用呼吸机,将病人置于肺损伤、肺炎和死亡的危险下。有时,由于组织方面的限制,很难提供最有效果和效率的护理。计算机化的脱机系统可能为低效的撤机方法提供一个解决方法。在本Cochrane系统综述中,我们评价了计算机化的脱机是否比过去临床医生为减少不恰当的延期脱机,呼吸机呼吸的总时长,和重症监护室(ICU)和住院时间的长短所使用的临床方法是否更有效。
结果
我们发现了21项研究,纳入了1628名成人和48名儿童的总共1676人提供了信息。目前的证据截止到2013年9月30日。研究是在那些有医疗问题的人身上进行的,例如肺炎和其他感染,创伤后和进行了心脏或其他形式手术后而进入ICU的人。同样地,各种商用计算机化脱机系统也被研究过。我们发现计算机化脱机系统导致了脱机时间的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的减少。一个人停用呼吸机的平均时间减少了30%。呼吸机使用总时间减少了10%,ICU住院时间减少了8%。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显示了这些减少。对手术后进入ICU的患者进行的研究没有显示脱机、呼吸机总时间或ICU住院时间的减少。
局限性
因为纳入本综述的一些研究中的方法和结果的差异,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大规模研究。同时,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检查计算机化脱机系统对儿童的效果。
自动闭环系统可能造成脱机持续时间、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减少。混合或医疗ICU人群中减少的可能性更大。由于缺乏或限制,智能护理/PSTM和适应性支持通气以外的自动化系统的证据,无法得出关于其对这些结局有影响的结论。由于在试验中存在很大的异质性,因此需要足够的能力、高质量、成年人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排除能轻易脱机的病人。在儿科群体中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开发和研究是迫切需要的。
自动闭环系统可能改善机械支持的适应性,以满足患者的通气需求,并有助于他们的自主呼吸能力和停止通气的潜在可能性的系统化和早期识别。本综述最初于2013年发表,并于2014年更新。
本综述的主要目的是比较采用自动化脱机系统与不使用自动化脱机系统(常规护理)控制的危重通气患者从机械通气的脱机时间,即从研究随机分组到成功拔管的时间(由研究作者定义)。
本综述的次要目的是明确使用自动化脱机系统和未使用自动化脱机系统的情况下,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和住院(LOS)时间死亡率、提前或延迟脱机带来的不良事件发生的区别。
在这个版本中, 我们检索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8期);MEDLINE(OvidSP)(1948年至2013年9月);EMBASE(OvidSP)(1980年2013年9月);CINAHL(EBSCOhost)(1982至2013年9月);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健康科学文献(LILACS)。通过效果评价文摘数据库(DARE)和卫生技术评估数据库(HTA Database)查询相关发表的综述。我们也检索了 Web of Science、会议记录、试验注册网站,以及相关文章参考文献清单。最初检索从2011年8月开始,与数据库自动提醒截止到2012年8月。
我们纳入了随机对照试验,在ICU中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4周以上患者中,比较自动闭环呼吸机与非自动脱机(包括常规主观评估脱机与根据相关流程脱机)的应用。
两位作者独立提取资料并评估偏倚风险。我们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在森林图中合并数据。根据预设标准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我们纳入了21项试验(19项成人,2项小儿)总共1676位受试者(1628名成人,48名儿童)在此更新的综述中。来自16个符合条件的试验的汇总数据报告了脱机持续时间,表明自动闭环系统使撤机的几何平均持续时间减少了30%(95%CI [13%, 45%]),但是异质性很大(I2=87%, P<0.00001)。发现混合或医疗ICU人群(42%, 95%CI [10%, 63%]和智能/PSTM(28%, 95%CI [7%, 49%])治疗的脱机时间缩短,但是手术或使用其他系统的人群脱机时间没有缩短。自动闭环系统减少了通气时间(10%, 95%CI[3%, 16%])和ICU LOS(8%, 95%CI[0%, 15%])。在死亡率,医院LOS,重新插管率,自主拔管和拔管后无创通气的使用上,并没有有力的证据。大于21天的长时间机械通气和气管切开术在自动系统使用中减少了(分别为RR=0.51, 95%CI [0.27, 0.95]和RR=0.67, 95%CI [0.50, 0.90])。总体而言,证据质量很高,大多数试验被评为低风险。
译者:张辰昊(澳门科技大学志愿者);审校:杨鸣、鲁春丽(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2020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