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係指因空氣供應到肺部受到阻礙的一種慢性肺部症狀。症狀包含呼吸困難、咳嗽、疲累以及經常性胸腔感染。在全世界中,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主要不健康的原因之一。
肺部復健計畫包含一個關鍵部分─運動;有些計畫尚有其他介入措施,如:評估、衛教、心理支持以及飲食建議。肺部復健是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重要的建議方法之一。本篇文獻回顧比較肺部復健和一般照護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的影響。我們納入65個研究,共包含3822位參與者,參與者隨機被分派至接受肺部復健或一般照護,研究的品質普遍是不錯的。
此文獻回顧指出肺部復健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本研究結果強烈支持將肺部復健納入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控制及治療的一部份。
未來研究應該專注於釐清肺部復健最重要的部份、治療計畫理想的時間長度、所需訓練的運動強度、以及治療計畫的效益可維持多久。
肺部復健可減緩呼吸困難和疲勞,改善情緒功能以及增進個案對自己疾病狀況的控制感,對病情有中等大且具臨床意義的改善。對於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病來說,復健扮演很重要的一部分,有利於增進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以及運動能力。我們認為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進行更多比較肺部復健和傳統照護的隨機對照試驗是沒有必要的,未來研究應該著重在確認肺部復健哪個部分是必要的、其理想的時間長度和地點、指導及所需訓練強度的程度,以及治療效果可以維持多久。本研究的重要在於由新次群組分析上,慢性呼吸問卷評估顯示,在醫院執行和在社區執行的計畫治療效果有差異,在只有做運動和較複雜的肺部復健計畫兩者間則沒有差異。
廣泛應用於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的肺部復健(也被稱為呼吸復健),應展現可歸因於復健計畫的改善功能 (包括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功能性運動能力及最大運動能力)。本文獻回顧係更新2006年的文獻回顧研究報告。
比較肺部復健和一般照護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功能性運動能力和最大運動能力的成效。
我們自Cochrane Airway Group Specialised Register找到更多隨機對照試驗,搜尋至2014年3月為止。
我們選擇有測量健康相關生活品質(HRQoL)及/或功能性運動能力(FEC)或最大(MEC)運動能力的肺部復健之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的隨機對照試驗。我們定義肺部復健為至少持續4周的運動訓練,不管有無衛教和心理支持。我們定義一般照護為常規照護,其中控制組沒有給予衛教或任何其他形式的介入。有下列情況我們認為參與者係接受為ㄧ般照護:只有給予口頭的建議而無其他的衛教,以及在試驗一開始時因考量什麼是最佳做法,針對所有參與者所做的藥物更改或調整。
我們採隨機效應模式計算平均差(MD)。我們向原研究作者徵詢遺漏的資料。我們依據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所建議的標準方法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
包含先前版本(2006年)納入的31個隨機對照試驗,此次更新增加納入34個隨機對照試驗,總計納入65個隨機對照試驗,共包含3822位參與者在此次的統合分析中。
在試驗開始前,介入組和一般照護組兩組受試者間沒有顯著人口學上的差異。對於肺部復健組,平均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at one second;FEV1) 預測有39.2 %,一般照護組為 36.4 %;平均年齡分別為62.4歲和62.5歲。兩組中的男女性別比約2:1。總共有41個肺部復健計畫是在醫院進行(住院病人或出院病人),23個計畫是於社區進行(在社區中心或病人家中),以及一個研究包含醫院和社區兩部分。大部分的計畫執行12周或8周,全部期間範圍由4周至52周。
介入的性質使得研究人員對受試者或計畫執行者要執行盲法是不可能的。此外,大部分早期的研究是否採取隱密分配也不清楚;且一些研究有的高的流失率,亦對整體的偏差風險有影響。
我們在所有納入的結果均看到有統計上的顯著改善。在生活品質的4個重要面向(慢性呼吸問卷分數(Chronic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CRQ)的呼吸困難、疲勞、情緒功能和自覺對疾病的可控性),效果比0.5單位的最小臨床重要差異值(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MCID)大(呼吸困難: 平均差為 0.79, 95 % CI 0.56 至 1.03, 樣本數1283, 19個研究, 證據品質中等;疲勞:平均差 0.68, 95% CI 0.45 至 0.92, 樣本數1291, 19個研究, 證據品質低;情緒功能:平均差0.56, 95% CI 0.34至0.78, 樣本數1291, 19個研究;自覺對疾病的可控性:平均差 0.71, 95% CI 0.47至0.95, 樣本數1212, 19個研究, 證據品質低)。在聖喬治呼吸問卷的所有面向(St.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均有統計上的顯著改善,總分則有4個單位的改善(平均差 -6.89, 95% CI -9.26 至 -4.52, 樣本數1146, 19個研究, 證據品質低)。以低偏差風險試驗進行敏感性分析亦得到相似的治療效果估算值 (平均差 -5.15, 95 % CI -7.95 至 -2.36, 樣本數 572, 7個研究)。
在功能性運動能力和最大運動能力兩者都顯示有統計上的顯著改善。相較於接受一般照護,分配到肺部復健的受試者,研究顯示有增加其最大運動能力(mean Wmax;W) (平均差 6.77, 95% CI 1.89 至 11.65, 樣本數779, 16個研究)。共通的成效量超過Puhan於2011年提出的MCID (4 瓦)。關於功能性運動能力,6分鐘行走距離的平均治療效果比臨床有顯著意義的閾值大(平均差 43.93, 95% CI 32.64 至 55.21, 參與人數 1879, 38個研究)。
比較於醫院內和社區兩種復健計畫的次群組分析,在慢性呼吸問卷的所有面向均顯示,次群組間有顯著的治療成效差異,一般來說,在醫院進行的肺部復健組比在社區進行的組別之平均值高。SGRQ問卷則沒有顯示這樣的差異。另外,依肺部復健計劃的複雜性進行次群組分析,只做運動和接受運動並結合更複雜的介入措施這兩個次群組間,其治療效果沒有顯著差異的證據。然而,此兩個次群組分析可能有干擾,其結果應該小心地解讀。
翻譯者:林芷筠
服務單位:嘉義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
職稱:研究助理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
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