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被視為一個全球的重大公共衛生議題,因此,防範攻擊、暴力行為的介入措施受到了大量的關注。由於兒童時期的攻擊性行為被認為有演變為成年暴力和犯罪行為的風險,如校園政策等的兒少暴力預防政策被認為是有前景的介入措施。
有些學校的防範政策用於就讀該學校或班級的所有兒童,另一些則將介入範圍限制於已被認定為具攻擊性或威脅性的兒童,而這樣的做法被稱為「次級預防」。在過去的 20 年裡,已經實施了各式各樣的校園暴力防治政策,但我們仍無法全面的了解它們的效果。
此次系統性文獻回顧的目的是為了評估校園次級暴力防治政策在防範暴力上的成效(即針對那些被認定為具攻擊性或有攻擊風險的兒童之介入措施)。
作者檢視了所有研究針對強制教育中兒童次級暴力預防政策成效的試驗,並將其與無介入或安慰劑介入進行對照。
作者發現了 56 項研究;整體研究結果表示,為了減少攻擊性行為而擬劃的校園次級暴力防治政策似乎確實能夠改善兒童行為。這些改善無論在小學與中學組別中,混合性別還是全男孩的群體都能達成其效果。
但探討在實驗環境與校園以外,這樣有成效的政策是否還能實現,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在這些研究中,沒有任何一項有收集關於暴力傷害的數據,因此我們無法確定行為改善轉化為傷害減少的實際程度。此外,還需要更多研究來確定這些成效是否能夠隨時間持續,以及這些益處是否能與實施此類政策的成本成正比。
如果您發現此證據有幫助,請考慮向 Cochrane 捐款。我們是一家慈善機構,提供可獲取的證據來幫助人們做出健康和照護之決定。
翻譯紀錄:
翻譯者:陳怡如 (文藻外語大學,英文系 日二技4年級)【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