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牵拉肘?
牵拉肘指肘关节脱位,幼儿牵拉肘通常因成人或个子较高的人在孩子手臂伸直时突然拉扯,或者当孩子冲动地从大人身边离开时引发。这也可能由跌倒或扭伤导致。孩子立即主诉疼痛并且无法使用手臂。
如何治疗?
治疗通常包括操纵手臂以使肘部的骨头回到正确的位置。它通常通过人工干预来治疗。有两种典型的手法,旋后和旋前。旋后时,前臂向外扭转或旋转(儿童的手掌朝上),有时再进行肘部弯曲(屈曲)。虽然经常被用于治疗牵拉肘,但该手法并不总能成功。旋前时,前臂向内扭转或旋转(孩子的手掌朝下)。这两种方法通常都是安全的,尽管可能会出现瘀伤并且引发疼痛。
检索结果
我们检索了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日期截至2016年9月。我们发现了9项小型研究,共涉及906名儿童,所有儿童均小于7岁。大约十分之六的儿童是女孩。八项研究是在急诊科或流动护理中心进行的。一项研究是在儿科骨科专科进行的。八项试验比较了旋前和旋后。一项试验比较了两种旋后方法。
主要研究结果
对于牵拉肘的儿童,旋前法(手向下)在初次尝试复位时可能更容易成功。我们估计,如果有6名儿童采用旋前法而不是旋后法进行治疗,这将避免至少一次在初次尝试时的失败。证据不足以得出关于这两种方法中哪一种更疼痛的结论。在使用相同方法进行第二次尝试的情况下,第二次尝试使用旋前可能会更容易成功。在少数情况下,至多100次中有4次,一系列尝试均未成功。没有一项研究报告副作用或有多少儿童随后再次出现牵拉肘(复发)。
比较两种旋后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极低质量证据,表明两种方法在第一次尝试时失败的情况相似。
证据质量
所有9项研究都存在方法学上的局限性,可能会影响其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并使面临很高的偏倚风险。在旋前与旋后比较中,第一次尝试失败的证据质量较低,这意味着我们对结果并不确定。两项比较的其它结局为极低质量证据,这意味着我们对结果非常不确定。
研究结论
低质量证据表明复位幼儿牵拉肘时旋前法比旋后法成功率更高。我们无法对包括疼痛和副作用在内的其它结局得出任何结论。
来自8项小型试验的低质量证据表明,在初次尝试时,处理幼儿牵拉肘用旋前法可能比旋后法更有效。对于其它结局,由于极低质量证据或未报告结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我们建议需要1项比较过度旋前和旋后屈曲的高质量随机临床试验来提供明确的证据。我们建议在此之前对临床医生进行调查,以确定临床平衡的程度并优化研究设计和招募。
牵拉肘(护士肘)是幼儿常见的损伤。这经常因成人或个子更高的人突然拉动幼儿手臂,牵拉桡骨穿过环状韧带,而导致桡骨头半脱位(部分脱位)。这也可能由跌倒或扭伤导致。孩子受影响的手臂会突然出现剧烈疼痛,并丧失功能。牵拉肘通常通过手动复位半脱位的桡骨头来治疗。可应用的(复位)手法有多种;最常见的是前臂旋后,通常与屈曲和(过度)旋前相结合。目前尚不清楚哪种方法最有效。这是Cochrane系统综述的更新版本,该系统综述于2009年首次发布,最新更新时间为2011年。
系统综述旨在比较幼儿牵拉肘不同复位法的效果(获益和伤害)。
我们检索了Cochrane骨科、关节和肌肉创伤组专业注册库(Cochrane Bone, Joint and Muscle Trauma Group Specialised Register),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MEDLINE,Embase,CINAHL,LILACS,PEDro、临床试验注册库(clinical trial registers)和文章的参考文献列表。最新检索日期:2016年9月。
评价对牵拉肘的复位手法干预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我们的主要结局是第一次尝试失败,需要进一步治疗。
两位综述作者分别评价试验的纳入标准、评价偏倚风险并提取资料。我们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数据。
总体而言,我们纳入了9项涉及906名儿童(全部小于7岁,其中58%为女孩)的试验,其中5项试验是在本次更新中新获的。八项试验是在急诊科或流动护理中心进行的,一项是在三级儿科骨科病房进行的。四项试验在美国进行,三项在土耳其,一项在伊朗,一项在西班牙。五项试验存在较高的选择偏倚风险,由于没有隐藏分配方案,并且由于缺乏评价者盲法,所有试验都存在较高的检测偏倚风险。
八项试验比较了过度旋前与旋后屈曲。我们发现有低质量证据表明,与旋后屈曲相比,过度旋前在第一次尝试中失败的结果更少(9.2% vs 26.4%,风险比(risk ratio,RR)为0.35;95% 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25,0.50];811名受试者,8项研究) 。根据每1000名使用旋后屈曲治疗的儿童首次尝试失败268次的说明性风险,这相当于每1000名使用过度旋前治疗的儿童失败次数减少174(95% CI [减少134至减少201])。根据风险差资料,我们还估计需要治疗的人数为6(95% CI [5,8]);这意味着需要使用过度旋前法而非旋后屈曲法治疗6名儿童,以避免在第一次尝试时再次失败。
操作期间或之后疼痛的极低质量证据(来自4项研究)意味着我们不确定旋前和旋后屈曲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来自6项研究的极低质量证据表明,对于初次失败后的第二次尝试,重复旋前可能比重复旋后屈曲更有效。其余结局要么未报告(不良反应、复发),要么不适合合并(最终失败)。最终失败的结局仅报告总体人群,因为研究方案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的处理方式方面存在差异,范围从2项研究中没有最终失败到1项研究中有6次失败(148次发作中的4.1%)。
一项试验比较了旋后伸展与旋后屈曲。该试验提供了极低质量证据(由于非常严重的偏倚风险和严重的不精确性而降低了三个级别),表明两种方法在首次尝试失败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译者:李佳庆(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2019级英语中医药国际传播方向),审校:赵紫怡(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2019级英语医学方向),2023年3月9日。简体中文翻译由Cochrane中国协作网成员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翻译传播工作组负责,联系方式:tina00034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