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问题: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ventilatory assist ventilation, NAVA)与常规通气方法比较,是更有效的早产儿呼吸支持方法吗?
背景: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是利用来自婴儿主要呼吸肌的电信号,告知呼吸机婴儿何时尝试呼吸,这样通气就可以支持婴儿自己努力呼吸。同步婴儿的呼吸努力与呼吸机的活动可能会减少所需的压力以及对婴儿肺部的损伤。使用婴儿自身的呼吸控制机制也可能会减少血液中二氧化碳水平的波动和流向大脑的血液的变化。
研究特征:
截至2017年3月完成的文献检索中,我们发现了一项符合本综述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
主要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了一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用于评价NAVA在新生儿呼吸支持中的应用。该研究报告显示:NAVA和患者触发的时间循环限压通气之间的相关结局无显著差异。我们需要设计良好的研究来进一步评价这一潜在的、令人激动的技术在为新生儿人群提供呼吸支持方面的作用。
新生儿NAVA与其他通气方式相比的风险和获益尚不确定。我们需要设计良好的试验来评价这种新型触发式通气方式。
婴儿呼吸努力与机械通气的有效同步可能使婴儿在较低的气道峰压下进行充分的气体交换,从而可能减少气压伤和容积伤以及漏气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eurally adjusted ventilation assist ventilation, NAVA)过程中,呼吸支持在检测到膈肌的电信号后启动,并根据横膈膜的电活动(electrical activity of the diaphragm, EADi)提供相应的压力并与之同步。与其他触发通气模式相比,这可能在改善同步性方面具有优势。
主要目的
• 确定与其他形式的触发通气相比,NAVA作为主要通气模式或救援通气模式是否能降低足月儿和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或死亡率
• 评价NAVA的安全性:与其他触发通气方式相比,NAVA是否有更大的风险导致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aemorrhage, IVH)、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气漏
次要目的
• 确定NAVA的获益是否因胎龄(足月或早产)而异
• 确定在婴儿出生后两周内进行的交叉试验的结局是否包括峰压要求、低碳酸血症或高碳酸血症发作、氧合指数和呼吸做功
我们通过Cohrane图书馆检索了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通过Ovid SP检索了MEDLINE(1966年1月至2017年3月),通过Ovid SP检索了Embase(1980年1月至2017年3月),通过EBSCO host检索了护理与健康相关文献累积索引(Cumulative Index to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Literature,CINAHL)(1982年至2017年3月),以及科学网(Web of Science,1985年至2017年)。我们检索了美国儿科学术学会(Pediatric Academic Societies,PAS)年会摘要(2000年至2016年),欧洲儿科研究学会会议(发表在 儿科研究 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围产期协会(Perinatal Society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PSANZ)会议(2005年至2016年)。我们还检索了截至2017年3月的临床试验数据库。
我们纳入了随机和半随机临床试验,包括比较NAVA与其他触发通气模式(辅助控制通气(assist control ventilation,AC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加压力支持(synchronous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 plus pressure support,SIMV±PS)、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或用于新生儿的比例辅助通气(proportional assist ventilation,PAV)。
随机对照试验的主要结局为全因死亡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定义为28日时的需氧量)以及由全因死亡或BPD构成的复合结局。次要结局包括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气漏的发生率、IVH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发生率,以及胎龄36周时需氧量的生存情况。
交叉试验关注的结局是跨组各时间段内测定的最大吸入氧分数、平均吸气峰压、低碳酸血症发作和高碳酸血症发作。我们计划评价在交叉研究每组时间段结束时的呼吸功、氧合指数和胸腹不同步性。
我们纳入了一项比较NAVA和患者触发的时间循环限压通气的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发现,两组的机械通气持续时间以及BPD、气胸或IVH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
译者:马亚茹(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翻译硕士),2022年10月4日,审校:王雪峰(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2019级英语中医药国际传播方向),2023年12月26日。简体中文翻译由Cochrane中国协作网成员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翻译传播工作组负责,联系方式:tina00034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