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回顧問題
我們調查了停用抗精神病藥物對於服用三個月或更長時間的老年失智症患者之影響。
研究背景
失智症患者可能會出現症狀和行為問題,這些症狀和行為問題可能會讓照護者感到苦惱和難以處理。此類症狀(通常被稱為神經精神症狀,或 NPS)包括焦慮、冷漠、憂鬱、精神病(幻覺和妄想)、徘徊、重複單字,或發出聲音、大喊大叫以及以激動或攻擊性的行為,或兩種症狀都會發生。
儘管目前大多數的指引,建議抗精神病藥物只能於短期內用於最有挑戰性的行為,但這些藥物的處方通常是為了控制這些症狀和行為。這主要是因為這些藥物被認為具有副作用的風險(包括一些嚴重的副作用),且因為許多行為問題在未經治療的情況下也會改善。然而,許多失智症患者仍持續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
這篇文獻回顧旨在調查,患有失智症和神經精神症狀 (NPS) 的長者是否可以彈性的停用已經服用至少三個月的抗精神病藥物。本篇是 2013 年考科藍文獻回顧之更新版。
方法
我們搜尋了截至 2018 年 1 月 11 日的研究,這些研究隨機分配了一些正在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失智症患者繼續這種治療,而其他人則停止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持續追蹤受試者一段時間,以瞭解發生了什麼事。
研究结果
我們的文獻回顧納入了 10 項研究,總共有 632 位受試者。在本次資料更新時,我們有再新增 1 個新的研究,該研究為 19 名受試者。大多數的受試者都住在護理之家。這些研究在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其中包括納入的族群、研究方法和用來測量結果的方式都是。
由於研究如此多樣化,所以不可能將所有資料以數據的方式結合起來。我們發現低證據品質的研究顯示,患有失智症的長者可能能夠停用長期抗精神病藥物,而他們的行為問題並沒有變得更糟。然而,在一些患有精神病、激動或有攻擊性的患者,他們第一次開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時有顯著改善,但我們發現,停藥可能會增加行為問題再次惡化的風險。另一方面,在研究一開始精神神經症狀 (NPS) 相對較輕的受試者,停藥後則躁動減少。
我們沒有找到足夠的證據以得知停止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是否對生活品質、思考和記憶或執行日常任務的能力產生的有益影響,也沒有發現傷害事件(例如跌倒)的風險是否降低。我們不確定停止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是否會延長人們的壽命。
研究證據之品質
整體來說,證據品質低或非常低。這意味著我們對結果的信心有限或幾乎沒有信心,而且其他類似的研究可能會發現不同的東西。進行此評估的主要原因是很少有研究納入少數人,且可能有未完整報告結果的風險。所有納入的研究都存在是否招募足夠受試者的問題,這使得研究更難以檢測停止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效果。
研究結論
有限的證據顯示,對於失智症和有精神神經症狀的長者,停止長期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可能不會使他們的行為變得更糟。特別是對於那些精神神經症狀較輕的患者來說,可能會有好處。而症狀較嚴重的患者持續治療則可能有好處,但需要對患有輕度和重度精神神經症狀的人都進行更多的研究才能確定這一點。整體回顧的結論自上一個版本至今仍未改變,且納入試驗的數量仍然很低。
翻譯者:洪鈺惠(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藥師)【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