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抗凝治疗方式的自我监测和自我管理

研究背景

以国际标准化比率 (INR) 来衡量,即时检测设备使长期口服抗凝药的人能够监测他们的凝血时间。自我检测的患者可以根据预先确定的剂量-INR表调整他们的药物(自我管理);还可以打电话给诊所,由诊所告知适当的剂量调整(自我监测)。几项已发表的研究和系统评价表明,这些监测抗凝治疗的方法可能等于或优于由医生进行的标准监测。

研究特征

本综述是已发表综述的更新版,原始综述发表于2010年。我们进行了新的检索,找到了10项新研究(4227名受试者),把它们添加到了原始综述中,这改变了一些发现。

主要结果

我们总共找到了28项随机试验,包括8950名受试者。这些试验将自我监测和自我管理与标准监测进行了比较。总体来说,证据质量为低到中等。28项试验的综合结果显示,通过自我监测和自我管理,血栓栓塞事件减少了一半;大出血事件的数量没有减少。自我管理对血栓栓塞事件和死亡率的降低程度与总体获益类似;对大出血发生率没有影响。自我监测使发生的大出血数量减半,但并未显著降低血栓事件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

结论

总之,自我监测或自我管理可以提高口服抗凝剂治疗的质量,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的数量并降低死亡率,没有减少大出血的数量。自我监测和自我管理并非对所有患者都可行,这需要识别合适的患者并对他们进行相关教育。

作者结论: 

进行自我监测或自我管理的受试者可以提高其口服抗凝治疗的质量。在进行自我监测或自我管理的口服抗凝治疗患者中,血栓栓塞事件都减少了。在进行自我管理的试验中观察到了全因死亡率降低,但在进行自我监测的试验中没有观察到;对大出血事件没有影响。

阅读摘要全文……
研究背景: 

即时检测设备引入到口服抗凝患者的管理中,使得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自我检测。自我检测的患者可以根据预先确定的剂量-INR(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国际标准化比率)表调整他们的药物(自我管理);还可以打电话给诊所,由诊所告知适当的剂量调整(自我监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口服抗凝治疗的自我检测等于或优于标准监测。本综述是已发表综述的更新版,原始综述发表于2010年。

研究目的: 

评估与标准监测相比,自我监测或自我管理口服抗凝剂治疗对血栓事件发生率、大出血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的影响。

检索策略: 

为此次综述更新,我们2015年7月1日重新检索了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2015年第6期、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MEDLINE(Ovid,1946年至2015年6月第4周)、Embase(Ovid,1980年至2015年第27周)。我们检查了参考书目并联系了相关研究的作者和涉及的制造商。我们没有对文献语言进行限制。

纳入排除标准: 

分析的结局包括血栓栓塞事件、死亡率、大出血、轻微出血、治疗范围内的检测、检测频率以及自我监测和自我管理的可行性。

资料收集与分析: 

综述作者独立提取了资料,我们使用了固定效应模型:用Mantzel-Haenzel方法计算合并风险比 (risk ratio, RR) ,用Peto方法验证罕见结局的结果。我们使用Chi2和I2统计检查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并使用GRADE方法评估证据质量。

主要结果: 

我们确定了28项随机试验,包括8950名受试者(本次更新中新增:10项试验,包括4227名受试者)。总体来说,证据质量为低到中等。汇总估计显示血栓栓塞事件减少(RR=0.58,95% CI [0.45,0.75];受试者=7594;研究=18;证据质量中等)。自我管理或自我监测试验均显示血栓栓塞事件减少,(分别为RR=0.47,95% CI [0.31,0.70];受试者=3497;研究=11和RR=0.69,95% CI [0.49,0.97];受试者=4097;研究=7),两种干预措施的证据质量均为中等。未发现全因死亡率降低(RR=0.85,95% CI [0.71,1.01];受试者=6358;研究=11;证据质量中等)。自我管理降低了全因死亡率(RR=0.55,95% CI [0.36,0.84];受试者=3058;研究=8);而自我监测没有显示全因死亡率的降低(RR=0.94,95% CI [0.78,1.15];受试者=3300;研究=3);两种干预措施的证据质量均为中等。在20项试验(8018名受试者)中,自我监测或自我管理并未减少大出血发生(RR=0.95,95% CI [0.80,1.12];证据质量中等)。轻微出血发生方面,两组间没有发现显著差异(RR=0.97,95% CI [0.67,1.41];受试者=5365;研究=13)。由于存在严重的偏倚风险和大量异质性,证据质量被评为低级(I2=82%)。

翻译笔记: 

译者:王怡然(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2019级英语专业医学方向),审校:徐添天(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2021年9月26日。简体中文翻译由Cochrane中国协作网成员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翻译传播工作组负责,联系方式:tina000341@163.com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