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回顾
探究,丙戊酸钠与抗精神病药物的联合使用对精神分裂症及类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作用。
背景
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后,有30%的人继而出现一些不适之征。尽管如此,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仍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方法。抗精神病药物会联合其他药物一起使用,以求减少上述症状(不适之征)的产生。 有3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除了一些可以通过使用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得以缓解的症状外,还会出现其他临床表现。 有时会在使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同时,辅助使用一些其他可以缓解这些临床症状的药物。 丙戊酸钠是其中一种治疗癫痫的代表药物,对双向障碍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情感分裂性精神障碍患者均能起到稳定情绪的效果。
研究特征
此综述中包含26项研究(来源于相关电子数据库),总计2184为参与者。所有试验均为检验合用丙戊酸钠与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的作用效果。除两项研究外,其余研究都存在样本量小、试验期短、报告不完全等方法学局限。
主要结果
这些(此综述所包含的)试验中的数据表明抗精神病药物合用丙戊酸钠的受试者比抗精神病药物合用安慰剂的受试者,呈现出较为乐观的临床表象。然而,在对低质量试验进行分析时表明,单独使用丙戊酸钠对激越行为和攻击性行为亦可起到一定治疗效果。因而,抗精神病药物合用丙戊酸钠的疗效优势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各治疗组之间,联合用药治疗的接受度近似、整体耐受度近似;联合用药治疗并不会产生较多的体重增加,但是会引起较明显的睡眠状态和眩晕。无试验报告生活质量结局。
证据质量
证据不充分,无法得出可靠结论。此综述作者在审视这些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其多数研究样本量小、试验期短、未采用盲法(受试者/全体工作人员)。究其方法论问题,对于主要关注的结局,作者得出低质量证据和极低质量证据的判断。应采用双盲法及长期性的随机试验,对联合使用丙戊酸钠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做出适宜判断。 多数试验样本量小、研究跟踪期短、为采用盲法(受试者未盲或研究人员未盲)。 为合理评定,丙戊酸钠-抗精神病药联合使用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所选试验应采用双盲法并维持较长的研究跟踪期。
丙戊酸钠对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增强效应可能会影响整体的临床表现,也会影响个别症状,尤其是激越行为和进攻性行为。基于试验数量来看,支撑这个结果的证据不充分,而这些证据却全然基于开放型随机对照试验。此外,由于丙戊酸钠药物组较于对照组,会表现出更明显、更频繁的睡眠状态和眩晕。因此可以说,丙戊酸钠的使用与不良事件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在能提出更明确的建议(关于丙戊酸钠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之前,需要进行更多采用盲法的随机性研究。理想情况是,这些研究可以集中于以下三种人群: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分裂情感性障碍患者。
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时,许多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其中并不乏兼并使用各种辅助药物,如丙戊酸钠(抗惊厥和癫痫药)。
研究旨在评价:
1.单独使用丙戊酸钠对精神分裂症以及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治疗是否有效;以及
2.对于同一类型的疾病,联合用药时,丙戊酸钠对抗精神病药物作用的增强效应是否影响疗效。
我们检索了Cochrane数据库中的精神分裂症组临床试验注册库(2002年7月;2007年2月;2016年3月4日)。同时,我们联系制药公司以及相关研究的作者已获得可能存在的更多相关临床试验。
我们纳入随机对照试验;限定范围是,比较丙戊酸钠与抗精神病药物、丙戊酸钠与安慰剂(或无药物介入)对精神分裂症或类精神分裂精神疾病的治疗作用;无单独用药或联合用药限定。
作者独立逐一核查了这些研究报告的引文、摘要、官方文件,并对这些项目的内容再度进行检验以及质量评估。至少两名作者独立进行了数据提取。我们应用95%CI的危险比率(RR)对二分类数据予以评估,用95%CI的均值差异(MD)分析了连续类数据;评估了所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并依据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分级(GRAD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制定出研究结果概要表。
近期的检索共得到26项研究,共涉及2184位参与者。2012年检索更新,显示19个相关的进一步研究多数来自中国。所有位列其中的试验均为检验丙戊酸钠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使用的疗效。除两项研究外,其余研究均存在样本量小、未对医生患者施盲(也未对结局评价者施盲)、试验期短、报告不完全等方法学局限。
在本次更新中我们预先设定了七项相关的主要结局:临床表象(主要临床表现,攻击行为/激越行为),早期研究(治疗接受度、整体耐受度),不良事件(服用镇静剂后的过度睡眠、体重增加)以及生活质量。
合用丙戊酸钠与抗精神病药物,较合用安慰剂与镇静剂,会产生更显著的临床表象。(低质量证据,14 RCTs, n = 1049, RR 1.31, 95% CI 1.16 to 1.47, I2=12%)然而,以严谨的分析法对开放型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排除后,则并无上述影响产生(丙戊酸钠与镇静剂的联合用药会产生更显著的临床表象)对于丙戊酸钠与安慰剂,据其二者的治疗接受度(针对任何原因提早离开研究的受试人数)十分接近(11 RCTs, n = 951, RR 0.76, 95% CI 0.47 to 1.24, I2=55%);及二者的整体耐受度几乎一致(6 RCTs, n = 974, RR 1.33, 95% CI 0.90 to 1.97, I2=0)。
基于修正的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丙戊酸钠药物组中的受试者较对照组中的,表现出更少的攻击性行为。(3 RCTs, n = 186, MD -2.55, 95% CI -3.92 至 -1.19, I 2= 82%,极低质量证据)。较之于安慰剂组, 丙戊酸钠药物组表现出更频繁的睡眠状态(服用镇静剂后的)(8 RCTs, n = 770, RR 1.38, 95% CI 1.07 to 1.79, I2=0,低质量证据);并呈现出更明显的体重增加。(4 RCTs, n = 427, RR 1.17, 95% CI 0.76 to 1.82, I2=0,低质量证据)。对于生活质量的重要结局,尚无研究报告。
译者:施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2016年12月5日:审校:李迅 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 2016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