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不同补液方法对经口服补液不足者,如埃博拉病毒病患者的疗效

研究背景

很多埃博拉病毒病患者因脱水而死。患者通常会出现剧烈的呕吐和腹泻,丢失的液体仅通过饮水很难得到补充。不经消化道补充液体即通过所谓 肠外 途径也是可行的。这些途径包括经静脉内、经骨内进入骨髓、经皮下脂肪组织、经腹腔内补液。经静脉内补液是常规方法,但用于埃博拉病毒病患者却可能出现问题,首先对于非常缺水的患者来说,开始静脉补液很困难,此外,感染控制操作也可能会使维持补液变得困难。因此那些照顾埃博拉病毒病患者的医护人员有必要了解其他补液途径的优劣,以决定哪种补液方法最适合他们的病人。

试验检索

我们在2014年11月17日检索了比较不同肠外补液途径的临床试验。

试验特征

文章共纳入涉及885名患者的17项试验。没有一项研究涉及埃博拉病毒感染者。15项试验涉及需要肠外补液或给药的患者,2项试验评估了模拟条件(如训练用人体模特)下的不同方法。很多试验质量较差。

主要研究结果

将这些试验结果集合到一起,我们发现骨内和皮下途径穿刺都比静脉内途径更容易且更快,但静脉内途径可以补充更多的液体。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可供比较腹膜内途径与其他方法的优劣。

研究结论

照顾埃博拉病毒病患者的医护人员应当了解补液的替代途径。文章纳入的试验研究质量不是很高,因此基于其结果得出结论时也需谨慎。然而合并试验表明,如果静脉内补液途径易于建立,应当使用静脉内途径以补充更大量的液体。如果静脉内途径无法建立,骨内和皮下途径则可供选择,优点是穿刺更快。目前针对不同肠外补液途径的试验大多质量较低,而且没有涉及埃博拉病毒病患者,因此还应该进行更多的试验。

本综述相关视频请点击 这里

作者结论: 

对于无法经口获得足够液体的患者来说,有很多种不同方法可以实现肠外补液。而由于缺乏GRADE评级为低风险的、有足够把握度的试验支持,肠道外补液途径效果的研究目前证据质量有限。尽管如此,有充分证据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如外周静脉途径可顺利建立,将可比其他途径补充更大量的液体;如果不能顺利建立,骨内和皮下途径将是可行的备选途径。皮下途径可能适用于那些不是严重脱水,但是体液不断丢失无法经口服进行补充的患者。

本综述相关视频请点击 这里 (http://youtu.be/ArVPzkf93ng)。

阅读摘要全文……
研究背景: 

脱水是引起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 EV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口服补液不能满足患者对液体需求的情况下通常需要肠外补液。肠外补液最常借助外周静脉通路,然而在感染埃博拉病毒而患病的情况下,静脉穿刺以及维持静脉通路极具挑战。因此,权衡不同途径下肠外补液方案(如静脉通路,骨内通路,皮下通路和腹膜内通路)的利弊非常重要。

研究目的: 

比较不同肠外补液途径的可靠性,易用性和穿刺的速度。

检索策略: 

我们于2014年11月17日进行了文献检索。我们检索了Cochrane损伤组专业注册库(Cochrane Injuries Group's Specialised Registe)、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 Cochrane图书馆 )、Ovid MEDLINE(R)在处理和其他非索引引文、Ovid MEDLINE(R)Daily、Ovid MEDLINE(R)和Ovid OLDMEDLINE(R)、Embase Classic + Embase (OvidSP)、CINAHL(EBSCOhost)、美国临床试验注册平台(Clinicaltrials.gov)和筛选参考文献列表。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的研究为比较不同肠外补液或给药途径的随机对照试验。

资料收集与分析: 

两名作者对电子数据库检索到的题录标题和摘要进行筛选纳排。两名作者从纳入试验中提取资料并分析偏倚风险。结局指标包括穿刺成功情况、穿刺所需要时间、尝试穿刺的次数、固定后移位次数、能够发挥功能的时间、局部反应、临床医生对于通路管理难易的感知、卫生服务人员的针刺损伤、患者的不适感、以及死亡情况。对于涉及液体管理的试验,我们还收集了液体灌注体积、血清电解质改变和肾功能标记物相关数据。穿刺成功情况、穿刺所需时间、固定后移位次数、液体灌注体积和针刺损伤情况等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根据GRADE标准分级为“高”、“中”、“低”和“极低”级别。

主要结果: 

本文共纳入17项试验,涉及885名受试者。其中11项试验中,肠外通路用于输注液体,6项试验的肠外通路用于给药。没有一项试验涉及埃博拉病毒病患者。4项试验比较了静脉内与骨内途径,11项试验比较了静脉内与皮下途径,1项试验比较了外周静脉与腹膜内途径,1项试验比较了隐静脉切开与骨内途径,1项试验比较了腹膜内与皮下途径。所有研究静脉内途径的试验均采用了外周静脉通路。

我们判断,对于任何评价的领域,几乎没有试验为低偏倚风险。

与骨内途径组相比,静脉内途径组患者更可能经历穿刺失败(RR=3.89, 95% CI [2.39, 6.33];n=242;GRADE等级:低)。我们没有合并刺入所需时间的数据,但估计试验结果为静脉内穿刺需要更长时间(GRADE等级:中)。临床医生判断静脉内路径更易穿刺(RR=0.15,95% CI [0.04, 0.61];n=182)。通过静脉内途径输注的液体体积更大(GRADE等级:中)。对于其他临床结局指标,包括不良事件,途径间的差异尚缺乏证据。

与皮下途径组相比,静脉内途径组患者更有可能经历穿刺失败(RR=14.79, 95% CI [2.87, 76.08]; n=238;GRADE等级:中)和装置固定后移位(RR=3.78, 95% CI [1.16, 12.34]; n=67; GRADE等级:低)。临床医生也认为静脉内途径更难穿刺,病人更容易焦虑不安。静脉内途径组患者更易发生局部感染和静脉炎,但皮下途径组患者更易发生红疹、水肿和肿胀。通过静脉内途径输注的液体体积更大。对于其他结局指标,两种途径之间的差异尚缺乏证据。

没有充分数据来肯定隐静脉切开与骨内途径之间在穿刺失败风险方面存在差异(RR=4.00, 95% CI [0.51, 31.13]; GRADE等级:低)。隐静脉切开穿刺时间较长(MD=219.60秒, 95% CI [135.44, 303.76]; GRADE等级:中)。其他结局指标数据不可获取,两种途径之间的差异尚无证据。

与其他肠外途径相比,没有充分数据来肯定腹膜内或中央静脉内途径何者为优。

翻译笔记: 

本文翻译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组织和提供,译者:李文元,审校:梁宁、刘建平、李迅。更新译者:李菁格,更新审校:尹珩(北京中医药大学20级英语(医学)),2024年7月10日。联系方式:tina000341@163.com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