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許多感染伊波拉病毒(EVD)的病人因脫水而死亡。病人經常會出現劇烈的嘔吐和腹瀉,導致體液流失,僅靠飲水難以得到足夠的補充。可以透過不經消化道的方式補充水分,即所謂的 腸道外 途徑。腸道外給予輸液的方式包括經由靜脈內(intravenously),經骨內注入骨髓(intraosseously),經皮下脂肪組織(subcutaneously)或經由腹腔內(intraperitoneally)。靜脈給予輸液補充水分是常規方法,但用於伊波拉病毒感染者可能出現問題,因為對於重度脫水的病人,開始進行靜脈輸液補充可能很困難,此外,感染控制措施也可能使維持輸液補充具有挑戰性。因此,照護伊波拉病毒感染者的醫護人員,必須瞭解其他補液方式的優缺點,以便他們可以決定哪種方式最適合他們的病人。
研究檢索
我們於 2014 年 11 月 17 日進行檢索,尋找比較不同腸外給藥途徑的研究。
研究特徵
我們納入了 17 項試驗,共有 885 名受試者。沒有一項試驗涉及伊波拉病毒感染者。15 項試驗包含了需要以腸道外給予輸液或藥物的病人,另外 2 項試驗在模擬條件下(例如訓練用的人體模型)評估了不同的方法,。大多數研究試驗的品質不佳。
主要结果
將這些試驗的結果匯集在一起時,結果顯示骨內注射和皮下注射可能比靜脈內注射更容易且進行穿刺時間更短,但靜脈內注射途徑能夠輸入比骨內注射或皮下注射更多的液體。關於腹腔內注射的方法,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研究可提供與其他方法的比較結果。
研究結論
照顧伊波拉病毒感染者的醫護人員應瞭解其他給予輸液的途徑。文章納入的試驗研究品質不高,因此在基於這些結果得出結論時也需謹慎。這些試驗結果的統合分析顯示,如果靜脈內輸液途徑較容易建立,則應優先使用以補充較大量的液體。然而,如果靜脈內輸液途徑無法建立,骨內注射和皮下注射是可供選擇的替代途徑,優點是穿刺時間較短。目前針對不同腸道外途徑給予輸液的研究試驗大多品質較差,且沒有涉及伊波拉病毒感染者,因此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試驗來驗證這些結果。
與本篇文獻回顧相關的影片,請點擊 此處 。
翻譯者:陳怡靜【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Taiwan) 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 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