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議題為何?
需要引產(人工分娩)通常有幾個醫學性原因,例如孕婦已經過了預產期。有幾種引產的方法,例如使用藥物(如前列腺素E₂、米索前列醇或 isosorbide mononitrate)或使用破膜之方法。引產通常在醫院進行,有些方法可能適合用於作為門診病人接受治療,並且被允許回家等待分娩之婦女。我們評估了門診引產的可行性、有效性與安全性,以及婦女滿意度與醫療保健費用。
本研究的重要性為何?
已達預產期的孕婦可在醫院進行門診評估,接受引產治療並短時間監測後返家。或者,她們可以在家中服用藥物或進行治療。婦女在家中等待分娩的過程可能會感到更舒適自在,而且門診治療的醫療服務費用較低。
我們找到了哪些證據?
這次的文獻更新,新納入了 6 篇新的研究。我們納入 34 篇隨機對照試驗的文獻,其中包含 5,003 位懷孕婦女(搜尋日期:2016 年 11 月)。這些婦女們身體健康,並且有併發症的風險很低。她們接受引產治療、假治療 (安慰劑),或不接受治療。對於研究結果得到有用的資訊有限,而偏差風險通常很低或不明確。證據品質被評估為低品質,僅有少數發現屬於中等品質。
和接受安慰劑或未接受治療的婦女相比,在門診接受引產治療的婦女需要進一步進行引產的可能性較小。陰道給予 PGE₂、美服培酮 mifepristone,或口服米索前列醇等藥物似乎有效。對於子宮過度活動 (過度刺激)、剖腹產或新生兒重症照護之結果沒有明顯的差異。
這些試驗所收納的婦女太少,無法確認罕見事件發生的差異,例如嬰兒死亡、母親或嬰兒所發生嚴重疾病之事件。這些試驗也沒有回報使用緊急醫療服務送回醫院的情況。有些藥物可能造成副作用 (例如頭痛)。總體而言,關於不同方法之花費的資訊很少。
這代表了什麼?
對於健康、低風險的足月孕婦而言,門診引產並允許其返家等待分娩的開始似乎是可行的。門診引產治療可能可以減少對於藥物的需求和縮短從引產治療到出生的時間。這個治療方法,在分娩時似乎不會增加其他介入措施的使用。然而,如今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確切的說明門診引產治療是否安全。未來的研究應該著重在婦女本人更喜歡哪些方法,以及哪些方法最有效與最安全。
翻譯者:任軒誼 (嘉南藥理大學,藥學生)【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 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