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
我們發現心理治療可以改善患有癌症、慢性疼痛、糖尿病或創傷性腦損傷孩童父母的育兒行為,並可能改善癌症或慢性疼痛孩童父母的心理健康。認知行為療法(CBT)及問題解決療法(PST)為有希望的治療類型。因為無足夠證據,我們無法回答心理療法對有其他醫療狀況孩童的家長是否有幫助,或其他類型的療法是否有效。我們的發現可能受到各研究使用測量方法差異的影響。新的研究可能會改變這項回顧的結果,因此我們的發現應被謹慎的詮釋。
背景
我們更新了先前發表的對患有長期或危及生命的身體疾病孩童父母所做之心理治療的回顧,包括了截至2018年7月發表的研究。
養育患有長期疾病的孩童是項挑戰父母可能會在孩童其他需求的照顧上有平衡的困難,並且會經歷到壓力增加、悲傷及家庭紛爭。他們的小孩們可能會有情緒或行為上的顧慮。父母可以影響他們孩子適應與病情共同生存。心理治療提供父母調整情緒或行為的技能訓練,目標在增進父母、小孩及家庭安適。
我們想要瞭解心理療法對孩童或青少年(最多19歲)患有長期疾病的父母是否有幫助。我們收錄主要提供給父母的心理介入研究,與非心理治療,常規治療或等待名單進行比較。結果包括育兒行為(例如:保護行為)、父母心理健康、孩童行為/失能、孩童心理健康、孩童醫療症狀、家庭功能、與副作用。
主要結果
我們在此篇更新中加入21篇新的研究,並刪除23篇與我們納入條件不符之研究,來自44篇隨機對照研究 (隨機對照研究為參與者隨機分派到一項治療組、不同治療組、或沒有治療組,提供最可靠的證據),共4697位參與者 (平均孩童年齡=11歲)。研究時間從一天到24個月不等。研究包括孩童有氣喘 (4)、癌症 (7)、慢性疼痛 (超過3個月之復發或持續疼痛,包括2件孩童發炎性腸道疾病研究 (15))、糖尿病 (15)、皮膚疾病 (1)、與創傷性腦損傷 (3);ㄧ件研究包括有濕疹與有氣喘之孩童。治療方式包括CBT (21)、家庭治療 (4)、動機面訪 (3)、多元系統治療 (4)、與PST (12)。資金來源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醫院、大學、與基金會。
我們發現,在癌症、慢性疼痛、糖尿病、與創傷性腦損傷兒童的研究,治療後育兒行為能立即改善,且持續長期影響癌症與慢性疼痛孩童之父母。對患癌症和慢性疼痛的兒童進行治療後,父母之心理健康得到立即與持續長期之改善。在糖尿病童研究中,父母心理健康並未得到改善。我們發現,CBT與PST治療後,能立即與持續長期改善育兒行為。PST亦能在治療後立即與持續長期改善父母心理健康,然CBT不能。由於資料並不充足,我們無法評量其他型式的心理治療是否能有利於父母。我們發現這些治療效果通常很小。我們發現大多數研究 (32件研究)並未報告是否有副作用產生。在新的研究中,沒有參與者從心理治療中經歷到副作用。
證據品質
我們將研究證據品質以四個等級進行評價:非常低、低、中等、或高。非常低的證據品質表示我們對於結果存在非常不確定性,若為高品質證據等級,意味我們對分析結果非常有信心。並無足夠的證據去回答我們部分的回顧問題。有足夠的證據 (低到中等品質)就心理治療對患有癌症和慢性疼痛的孩童的父母的影響,以及CBT與PST的影響得到一些結論。
翻譯者:許翠華 (長庚科技大學嘉義分部護理系,助理教授)【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