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藥物的介入措施用於夜間輪班工作者的嗜睡及睡眠障礙

摘要

輪班工作者,尤其是夜班的人,經常描述在工作時感到昏昏欲睡或在下班後有睡眠問題。這可能對他們的福祉、安全及健康有危害。在系統性文獻搜尋的基礎上,我們評估了以人為導向、非藥物的介入措施是否可以使輪班工作者在輪班期間不那麼想睡,並幫助他們在輪班結束後睡得更久、更好。

研究發現

在本次文獻回顧當中,我們納入了 17 組隨機對照試驗,共556名參與者。我們將大多數納入研究提供的證據品質評定為低至極低。這些研究可以分為 3 種不同類型的介入措施:(1) 暴露在強光下;(2) 值夜班時的小睡 (napping) 機會;(3) 其他,如體能活動或睡眠教育。

主要結果

明亮的光線

我們發現,幾乎所有關於強光的研究都在設計方式上存在問題。這個問題使得研究者很難了解接受強光和不接受強光的人在嗜睡和睡眠方面的任何差異是否真的是因為強光介入。這些研究在他們使用的強光類型和控制組接受的光類型方面也大不相同,因此無法將它們相互比較。

值夜班時的小睡

小睡組的研究沒有報告足夠的資訊讓我們確定小睡是否有助於輪班工作者感覺更清醒。這些研究時間很短,每項研究只持續一個晚上。

其它

這組研究包括體能訓練和睡眠教育,其報告的資訊太少,我們無法說明這些介入措施是否可以使輪班工作者在輪班時不那麼想睡或幫助他們在輪班後睡得更久、更好。

結論

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決定任何以人為導向、非藥物的介入措施是否會影響輪班工作者的嗜睡和睡眠問題存在太多不確定性。我們需要更好的研究設計、更清楚地報告研究的設計和結果,包括更多的參與者及增加更長的研究時程才能確定。研究還需要能找出參與者是屬於「早上型 (morning-types)」或「晚上型 (evening-types)」,以確保正確類型的輪班工作者得到正確類型的介入。

本篇文獻回顧的更新日期為何?

我們搜尋截至 2015 年 8 月前發表的研究。

翻譯紀錄: 

翻譯者:張瑋珊 (自由譯者)【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 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