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精神病患者對照介入措施之隨機試驗

本系統性文獻回顧評估了精神病患者在隨機試驗中不同對照介入措施的效果。在隨機試驗中,患者被隨機分配到兩組或更多組中的其中一組——通常是實驗性介入和對照介入。在心理健康研究中有許多對照介入類型,一些最常見的是不同類型的安慰劑,這些安慰劑假設缺乏實驗介入之活性成分,只讓患者接受在他們所住地區對於精神疾病之常規標準治療。另外兩種類型的對照介入是等待治療或不治療,患者在研究期間不接受與試驗相關的照護(儘管有些患者可能會接受研究之外的照護)。如果試驗可能提供的益處多於危害,則通常會在試驗完成後向等候治療之患者提供實驗性介入,而研究人員不會向未接受治療的參與者提供實驗性介入。

我們針對精神病患者的隨機試驗進行檢索,包括:等待治療組、常規照護組或安慰劑介入組,並將安慰劑介入組與等待治療或不治療組進行比較。我們研究了所有類型對照介入的差異性,包括:有益效果以及是否會造成任何不良反應。我們納入了 96 項試驗,共涉及 4,200 名參與者,僅 83 項試驗(3,614 名參與者)提供了可用數據,包括十五種不同的精神疾病。我們發現所有試驗都存在很高的偏差風險,這降低了我們研究結果的可解釋性。然而,偏差風險主要是由於安慰劑組研究缺乏盲法 (blinding),這可能被視為文獻回顧方法學的問題,而不是文獻本身的缺陷。我們發現,主要分析中常規照護或等待治療對照介入組在臨床上沒有重要的差異,但是在我們的次要分析中,我們發現常規照護在臨床上重要的有利差異。一般而言,在精神疾病治療中,安慰劑介入往往優於不治療組或等待治療。我們發現在不良事件方面在臨床上沒有重要的差異。

這篇文獻表明,不同的對照介入傾向於對實驗介入的效果產生非常不同的估計,並且對照介入的選擇對精神疾病治療的效果有很大影響。精神病患者的對照介入試驗一般較少提及,因此需要指導研究人員如何正確設計、報告和解釋這些試驗。

翻譯紀錄: 

翻譯者:謝侑伶 (門諾醫院資源開發中心,品質專員)【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 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 :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