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综述问题
针灸对胃排空延迟的症状有益吗?
系统综述背景
胃轻瘫是在没有阻塞,胃没有内容物的情况下,胃排空比正常情况更慢的一种状况。原因包括肠道神经损伤(最常见的原因是糖尿病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衰竭)、病毒感染和手术并发症。症状包括开始进食后很快就感到饱、进食后感觉不舒服、恶心、反胃、呕吐和腹胀。许多患者没有症状,但本Cochrane综述关注的是有症状的患者。
研究特征
我们分析了涉及2601名受试者的32项研究。大多数试验涉及接受短期治疗(通常为4周)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非营利性资助机构(中国政府和一所大学)资助了32项研究中的六项,其他机构没有报告资金资助来源。一项研究比较了真针灸和假针灸(针刺非穴位)。28项试验比较了针灸与药物治疗、针灸联用药物或单独药物治疗。少数试验将针灸联用非药物治疗与单独的相同治疗进行了比较。试验中的药物主要是促进胃排空的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和西沙必利)。
主要研究结果
尽管报告了很小的效应,但由于证据质量极低,我们不确定针灸在短期内对症状性胃轻瘫是否有益处,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其他胃轻瘫治疗(胃动力药、其他药物或“常规护理”)联合使用。目前没有任何信息可以帮助了解针灸的任何长期益处。短期内,针灸对胃轻瘫症状的影响可能与假针灸的效果相差不大。因为没有足够的信息,因此目前还不清楚针灸对手术后的胃轻瘫或不明原因胃轻瘫是否有帮助。没有试验研究针灸对生活质量或胃排空延迟的影响。因为在大多数试验中安全性报告不完整,我们不确定针灸对胃排空延迟的糖尿病患者是否安全。
证据质量等级
总的来说,证据质量极低。大多数研究的设计都有问题。我们怀疑存在未发表的研究,并且无法确定我们确定的那些研究是否完全报告了他们的发现。各项研究对“改善“的定义并不一致。任何报告的益处可能不准确,应谨慎解释。未来的试验应侧重于对患者直接报告的治疗效果的有效测量,以及胃排空的评估。试验应符合设计和透明报告的质量标准。
证据检索截止到2018年3月。
就改善糖尿病胃轻瘫的人数比例而言,与单独使用药物相比,单独针灸或针灸联合胃动力药物的短期益处的证据质量为极低。有证据表明存在发表偏倚和小规模研究效应的正偏倚。由于偏倚的总体风险不明确,对主观症状的测量未经验证、发表偏倚和小规模研究报告偏倚以及缺乏长期结局的数据,应非常谨慎地解释报告的益处;因此,本系统综述报告的效应可能与真实效应有很大差异。当用经过验证的量表测量时,一项假对照试验提供了低质量证据,证明真针灸和假针灸在糖尿病胃轻瘫的短期症状改善方面没有差异。没有研究报告生活质量或药物使用的变化。
由于缺乏数据,不能得出关于针灸治疗其他病因导致胃轻瘫效果的结论。伤害性的报告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不完整,从而无法评估针灸在该人群中的安全性。未来的研究应侧重于减少试验设计中的偏倚来源以及进行透明的报告。应明确报告干预措施的伤害。
胃轻瘫是一种在没有机械性胃阻塞的情况下胃排空延迟的状态,在出现症状时会对人们的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当前的治疗方案基于的疗效证据有限。针灸被广泛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但其在症状性胃轻瘫患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我们对证据进行了系统综述。
评估针灸与不治疗、假针灸、常规药物、标准护理或其他非药物积极干预措施相比对胃轻瘫患者症状管理的益处和伤害。
2018年3月26日,我们检索了Cochrane神经肌肉专业注册库(Cochrane Neuromuscular Specialised Register)、CENTRAL、MEDLINE、Embase、CINAHL Plus、PsycINFO、AMED、韩国医学数据库(包括韩国研究信息库、DBPIA、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健康研究信息中心数据库、韩国医学院和国家议会图书馆)以及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期刊)。我们还检索了两个临床试验注册库以纳入正在进行的试验。并且没有限制语言。
我们选择了所有对任何原因导致的(手术、糖尿病或特发性)症状性胃轻瘫患者进行深度针刺与无治疗、假针刺、常规药物、标准护理和其他非药物积极干预进行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纳入报告了从基线起至少4周结局(短期结局)的试验。我们将长期结局定义为从基线起12周后测量的结局。主要结局是短期内胃轻瘫症状的改善。次要结局是:三个月后测量的症状改善、胃排空率的变化、生活质量、药物使用以及短期和长期不良事件。
两名系统综述作者根据预先确定的选择标准独立筛选了符合条件的试验。两名系统综述作者独立提取资料并评价偏倚风险。系统综述作者也联系了调查人员以尽可能获取缺失的信息。
我们纳入了涉及2601名受试者的32项研究。针灸是手动刺激(24项研究)或电刺激(8项研究)。胃轻瘫的病因包括糖尿病(31项研究)和手术(1项研究)。尽管不同研究对症状改善的定义或分类有所不同,但所有研究都提供了症状“改善”人群比例的数据。大多数研究仅测量短期结局(28项研究),只有一项研究使用了经过验证的工具来评估症状的主观变化或报告了生活质量或药物使用数据。伤害的报告不完整;只有七项试验报告了轻微的不良事件。大多数研究在分配方案隐藏 (29/32)、结局评估者盲法 (31/32) 和选择性报告 (31/32) 方面存在不清楚的偏倚风险,并且在受试者/实施者盲法方面存在高偏倚风险。 31/32)。将针灸与假针灸(针刺非穴位)、三种不同类型的胃动力药(多潘立酮、莫沙必利、西沙必利)和组胺H₂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进行比较。
有低质量证据表明,在经过验证的量表测量时,接受针灸受试者的症状评分与接受假针灸受试者的症状评分在三个月时没有差异。
有极低质量证据表明,与接受胃动力药物的受试者相比,接受针灸的受试者在短期(4至12周)内“改善”症状的比例比较高(风险比(risk ratio, RR)=1.25,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1.17, 1.33]; I² = 8%; 12项研究;963名受试者)。五项具有较大异质性的研究也报告了支持针灸整体症状评分的短期改善。
将针灸与其他疗法(包括胃动力疗法、非胃动力疗法和常规护理)相结合,与单独的相同疗法进行比较。有极低质量证据支持针灸能增加短期(4至12周)内“改善”症状的受试者比例(RR=1.22, 95% CI[1.16, 1.28];I² = 0%;17项研究;1404名受试者)。也有报告支持针灸对整体症状评分的短期改善(MD=-1.96, 95% CI[-2.42, -1.50],I²=0%;2项研究;132名受试者)。
七项研究描述了不良事件,包括轻微出血和血肿、头晕、口干、稀便、腹泻、腹痛、皮疹和疲劳。其余试验没有报告是否发生了不良事件。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从针刺刺激类型(即手动或电动)看,就“改善”症状的人群比例而言,短期益处没有差异。敏感性分析表明,使用有效的随机序列生成方法,以及对胃排空进行客观测量,并没有改变对“改善”症状人群比例的总体效应估计。不对称漏斗图表明研究效应很小,并且发表偏倚偏向于阳性的报告。
译者:兰慧(Cochrane中国协作网成员单位,兰州大学健康数据科学研究院),审校:刘云兰(Cochrane中国协作网成员单位,兰州大学健康数据科学研究院)。2022年7月18日。简体中文翻译由Cochrane中国协作网成员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翻译传播工作组负责,联系方式:tina00034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