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综述背景
极早产(早产8周以上)和极低出生体重(小于1.5千克)婴儿有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这种情况很严重,婴儿的肠道内壁会发炎,导致该组织的细胞坏死。从而诱发死亡、严重感染、长期残疾以及发育问题。
我们想了解什么?
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可行方法之一是在喂奶时添加益生菌(由益生菌或酵母菌与不可消化的糖混合而成,以促进益生菌生长和移生)。我们想知道益生菌是否能对极早产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有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任何原因的死亡、严重感染、出生后的住院时长和神经发育结果是我们想要研究的结局。
我们做了什么?
针对此次Cochrane系统综述,我们检索了几个重要的数据库,以确定哪些随机对照试验曾研究使用益生菌预防极早产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情况。我们的系统综述与分析均遵照标准的Cochrane方法来执行。使用GRADE方法评估了每个结局的证据的质量。
我们有何发现?
我们发现了6项试验,共涉及925名受试者。大多数试验规模都很小,且有设计缺陷,这可能会使研究结果产生偏差。
主要研究结果
综合分析表明,给极早产儿或极低出生体重儿服用益生菌可以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死亡的风险。使用益生菌降低严重感染的风险可能效果甚微或根本无效,但证据质量极低。我们纳入的研究中均未评估益生菌对残疾或发育结果的影响。
证据的局限性是什么?
尽管来自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可能具有很高的质量,但在我们的系统综述纳入的试验中使用的方法可能存在偏倚,夸大了给极早产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服用益生菌的益处。此外,由于大多数试验规模较小,某些结果的效果估计值并不精确。基于这些原因,我们降低了证据的质量。本系统综述中的所有证据的质量都很低或极低。
有低质量证据表明,益生菌可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任何原因造成的死亡。只有极低质量证据表明,使用益生菌预防严重感染可能效果甚微或者根本无效。
证据的时效性如何?
我们于2021年6月17日检索了数据库。
现有的试验数据仅提供了,关于益生菌对极早产儿或极低出生体重儿NEC风险,及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的低质量证据。我们对效应估计的信心有限;真实的效果可能与估计的效果有很大不同。需要进行大规模、高质量的试验来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有效性和适用性,为政策和实践提供信息。
肠道生态失调可能是极早产儿或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病机制之一。膳食补充合生元(益生菌微生物与益生元低聚糖相结合)调节肠道微生物群作为一种降低NEC的风险和相关的死亡率和发病率的策略被提出。
评估肠内补充益生菌(与安慰剂或不治疗相比,或与单独使用益生菌或益生元相比)预防极早产儿或极低出生体重儿NEC及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效果。
我们检索了从最早记录到2021年6月17日的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MEDLINE、Embase、母婴护理数据库(Maternity and Infant Care database)以及CINAHL。我们检索了临床试验数据库、会议论文以及检索到的文章中的参考文献。
我们纳入了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准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在极早产(<32孕周)或极低出生体重(<1500g)婴儿中预防性补充益生菌与安慰剂或不使用益生菌的情况。
两位系统综述作者分别进行了筛选和选择过程,评估试验的偏倚风险,提取数据,并使用风险比(RR)、风险差(RD)和均值差,以及估算相关的95%置信区间(CI)。我们使用GRADE方法来评估NEC、全因死亡率、迟发型侵袭性感染和神经发育障碍影响的证据的质量。
我们纳入了6项试验,共涉及925名婴儿。大多数试验规模较小(样本中位数为200)。在4项试验中,用于隐藏分配和掩盖护理人员或研究者的方法不明确,是潜在的偏倚来源。所研究的益生菌制剂是含有乳酸杆菌或双歧杆菌(或两者)与果糖或半乳糖寡糖(或两者)的组合。
Meta分析显示,益生菌可降低NEC的发病风险(RR=0.18, 95%CI[0.09, 0.40];RD减少70/1000,95% CI减少100至40;额外有益结果需要治疗的人数(NNTB)为14, 95% CI[10, 25];6项试验(907名婴儿);低质量证据);出院前的全因死亡率(RR=0.53, 95% CI[0.33, 0.85];RD减少50/1000,95% CI减少120至100;NNTB20, 95% CI[8, 100];6项试验(925名婴儿);低质量证据)。益生菌可能对迟发型侵袭性感染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但其证据质量极低(RR=0.84, 95%CI[0.58, 1.21];RD减少20/1000,95%CI减少70至30人以上;5项试验(707个婴儿);极低质量证据)。没有一项试验评估神经发育的结果。在没有高度异质性的情况下,我们没有进行任何亚组分析(包括喂养类型)。
译者:刘雪寒,审校:鲁春丽。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2020年2月9日 更新译者:陈闪闪(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审:姜若文(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