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管理計畫用於心臟衰竭

文獻回顧問題

本篇文獻回顧探究疾病管理計畫對於因心臟衰竭至少住院一次的成年患者,在下列方面造成的影響:因心臟衰竭或各類原因死亡、因心臟衰竭或各類原因再次住院、不良反應、生活品質及成本效益。

研究背景

心臟衰竭影響患者生活品質,為住院常見肇因並具有高死亡風險。傳統藥物治療為目前主流療法,但疾病管理計畫旨在提供持續性支持而非危機處理,為患者提供治療以外的支持,可能對患者有益。這些計畫包含臨床型介入措施,由專科護理師或跨領域照護團隊實施。而社區型介入措施則可提升日常症狀管理效能,並為需要醫療處理的症狀改變提供「預警系統」,因而減少患者住院率。

選擇標準

全面搜尋相關研究,探究針對心臟衰竭的疾病管理介入措施,對於因心臟衰竭至少住院一次的成年患者的影響(證據截至 2018 年 1 月 9 日)。

結果與結論

總共納入 47 項研究,含 10,869 名受試者。其中 28 項研究關注個案型疾病管理介入措施;7 項研究為臨床型介入模式;9 項研究由跨領域照護團隊執行介入措施,另有 3 項研究則無法歸類為上述任一類型。儘管其中 10 項研究受試者平均年齡較為年輕,大多數研究受試者平均年齡介於 67 至 80 歲之間,另有 1 項研究納入的受試者則多數為極年長者。大多數研究於歐洲與北美進行,其餘則於中國、台灣、伊朗與日本。

此疾病管理計畫在心臟衰竭致死方面造成影響的可用證據有限,乃因極少研究報告此一結果。部分證據顯示,個案型疾病管理介入措施可能會降低全因性死亡率,跨領域照護團隊介入模式可能也會降低全因性死亡率,而臨床型介入模式的效果則微乎其微。在再次住院率方面,個案型疾病管理介入措施可能會降低因心臟衰竭或各類原因的再次住院率。臨床型介入模式在降低因心臟衰竭再次住院率方面的效果可能微乎其微,且在降低因各類原因再次住院率方面,效果可能也微乎其微。而跨領域照護團隊介入模式則可能會降低因心臟衰竭或各類原因再次住院率。

僅有 2 項研究留意不良事件,且均表示無不良事件發生。許多研究評估生活品質,但由於成效呈現的方式不同且報告中未涵蓋所有受試者,因此對於生活品質很難得出結論。有關成本與成本效益的資料雖然有限,但仍顯示疾病管理計畫略有益處,這主要表現在降低再次住院成本上。

證據品質

心臟衰竭致死的證據品質極低;全因性死亡的證據品質為低至中等;因心臟衰竭或各類原因再次住院的證據品質為低至中等;不良事件的證據品質中等(如獲提供);生活品質的證據品質為低至極低,而成本效益的證據品質為低至中等。證據品質至關重要,因為這決定我們對於此疾病管理介入措施在本文獻回顧所關注各方面的效果之信心程度高低。例如,若證據品質極低,對此疾病管理介入措施的效果則不具信心。

翻譯紀錄: 

翻譯者:李慧婷 (自由譯者)【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Cochrane Taiwan)、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