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急性呼吸窘迫住院嬰兒與兒童之姿勢擺位

本文獻回顧探討之問題

我們針對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之嬰兒與幼童進行文獻查證,比較其俯臥、仰臥或側臥姿勢時人工通氣之成效差異。

背景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是全球造成嬰幼兒住院與死亡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當患有嚴重呼吸窘迫之兒童住院時,治療可能包括額外氧氣供給以及有或無輔助通氣。這些用以提高氧合的方式可能會損害肺部。呼吸窘迫的嬰兒及兒童在特定姿勢擺位上可能會更加舒適,能更輕鬆呼吸且有更好的效果。然而,不同的擺位也可能增加不良後果的風險,像是氣管內管(連接人與呼吸器的管路)阻塞和意外性拔管(管路滑脫)。為了查證是否如此,我們進行文獻搜尋,以確認隨機對照試驗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s) 與類實驗性研究 (quasi-RCTs) 中,比較兩種或多種姿勢擺位以控制因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住院之嬰兒及兒童之文獻。

文獻搜尋日期

搜尋之實證資料截至 2021 年 7 月 26 日。

研究特性

我們納入六項試驗,共有 198 位年齡介於 4 週至 16 歲的受試者。其中大多數人使用機械式呼吸器。介入時間範圍從兒童入院至病床安頓後 15 分鐘,最長介入時間為 7 天。只有少數兒童 (n = 15) 無使用呼吸器來支持他們的呼吸。

研究經費來源

此文獻回顧納入之研究皆得到政府機構的支持。

主要研究結果

與仰臥相比,仰臥似乎可以改善氧氣使用之效果(氧合指數是相對於兒童的血氧濃度,其額外氧氣的需求)。此結果根據三篇含 141 位兒童之研究數據。只有一篇包含 102 位兒童的研究在兩個姿勢擺位中無差異地皆顯示出不良效果。一篇針對 50 名兒童進行的研究在仰臥和其他姿勢進行比較,但未能顯示出血氧濃度的一致差異。研究並未有足夠的訊息針對患有急性呼吸窘迫之嬰兒及兒童於姿勢擺位上的益處和危害做出任何結論。

重要的是要記住這些兒童正在住院並接受輔助呼吸。由於仰臥與嬰兒猝死症後群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 之間存在關聯,因此除非兒童在醫院,否則不應使其處於仰臥位,且須不斷監測他們的呼吸。

研究證據的品質

此文獻回顧之研究限制為受試者數量少 (其中五篇研究之受試者少於 40 人)、研究介入時間短,且缺乏作者如何解決其研究中偏差風險的描述。總體而言,我們無法確定不同的姿勢擺位如何影響研究的主要結果,例如血氧濃度。這代表著需要未來的研究來增加我們結果的確定性。

翻譯紀錄: 

翻譯者:葉佳慧 (成大護理系,學生)【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