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回顧問題
我們通過Cochrane Oral Health進行了這項文獻,以找出青少年或成年人中,是否阻生智齒在未造成任何問題的情況下應被拔除,或者應將它們放置並定期檢查。這是對2012年首次發布並於2016年首次更新的一篇評論的更新。
研究背景
智齒(也稱為第三大臼齒)通常在17至26歲之間萌出。它們是最後萌出的牙齒,通常會緊挨著最後一顆直立牙齒(第二大臼齒)的位置。智齒的空間可能會受到限制,因此,由於智齒撞擊正前方的牙齒,它們常常無法萌出或僅部分萌出。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情況是因第二大臼齒阻礙第三大臼齒的萌出路徑並作為物理屏障的情況下,從而阻止了整個萌出。如果沒有影響阻生智齒或附近結構的疾病症狀或跡象,則該智齒被稱為“無症狀”和“無疾病”。
受感染的阻生智齒會導致智齒周圍的牙齦腫脹和潰爛,造成第二大臼齒的根部損害和蛀牙,並且第二大臼齒周圍的牙齦和骨內疾病,並形成囊腫或腫瘤。一般認為,如果出現與智齒有關的疾病跡象或症狀,則宜拔除,但對於無症狀及無病的阻生智齒應如何處理,大家意見不太一致。
研究特性
Cochrane口腔健康信息專家檢索了截至2019年5月10日的醫學文獻。我們發現兩項研究,一項是隨機選擇參與者拔除或保存智齒(隨機對照試驗, RCT),另一項是研究作者篩選保留或拔除智齒的人(前瞻性世代研究)。研究涉及493人。隨機對照試驗是在英國的一家牙科醫院進行的,其中包括77名已完成牙齒矯正器治療的青少年男性和女性參與者。這項世代研究是在美國一家私人牙科診所進行的,涉及416名24至84歲自願參加的男性。
主要結果
現有的證據不足以告訴我們是否應拔除無症狀, 無疾病的阻生智齒。
納入的研究沒有衡量與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拔牙的費用或副作用。
有一項有嚴重偏倚風險的研究(世代研究)發現,將無症狀、無疾病的阻生智齒保留在口腔中可能會增加長期影響相鄰第二大臼齒的牙齦感染(牙周炎)的風險,但這個證據是非常不確定的。在同一研究中,證據不足以得出任何關於對相鄰第二大臼齒齲齒風險影響的結論。
另一項研究 (RCT) 也有很高的偏倚風險。它測量了口腔內牙齒的擁擠程度,發現智齒無論是保持在口腔中還是被拔除,沒有顯著影響。
研究證據品質
根據我們的評估,這兩項研究提供的證據確定性較低或很低,因此我們不能依靠這些結果。迫切需要高質量的研究來支持該領域的臨床實踐。
結論
目前缺乏科學的證據可以幫助牙科保健專業人員和政策制定者為無症狀,無疾病的阻生智齒做出治療決策。因此,牙科專業人員將在臨床專業知識和當地或國家臨床指引的指導下,考慮病人的喜好。如果無症狀,無疾病的阻生智齒沒有拔除,而由牙科保健專業人員定期進行監控,將有助於發現和解決可能出現的任何問題。
翻譯者:張簡唯均
服務單位:昭和齒科醫院
職稱:研修醫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
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