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回顧探討使用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NSAIDs)治療普通感冒引起的疼痛和相關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成效。
研究背景感冒是人類已知最普遍且常見的疾病。Aspirin、Ibuprofen與Naproxen等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具有鎮痛(降低疼痛)與解熱(退燒)的作用。一個多世纪以来,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被廣泛用來治療普通感冒引起的疼痛和發燒。
研究特色收錄截至2015年4月前使用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的9個臨床試驗,包括美國、日本、比利時和丹麥等國家,總計1069位受試者(對象有男性女性,同時包括各年齡層如小孩、成人及老年人)。這些研究包含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彼此直接比較的研究,或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與沒有活性成分的安慰劑對照比較的研究。
主要研究結果 結果顯示在感冒引起疼痛症狀方面,使用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可以改善大多數的頭痛、耳朵痛、肌肉與關節疼痛等。但在呼吸症狀方面,卻無明確證據支持使用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可以改善咳嗽與流鼻水的現象。並有研究指出使用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後,出現胃腸不適、皮疹與水腫(體液滯留)等副作用。
證據品質 由於精確度不夠,其證據品質評為“中等”。本篇文獻回顧主要的限制為研究的結果相當繁雜,且針對每一結果的研究數量相當少。
結論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可以稍微緩解感冒不適,但是沒有證據明確證實可以減輕呼吸道症狀。因此臨床上使用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治療感冒,仍需謹慎衡量利弊得失。
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可以稍微緩解感冒不適,但是沒有明確證據證實可以減輕呼吸道症狀。因此臨床上使用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治療感冒,仍需謹慎衡量利弊得失。
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NSAIDs)廣泛使用於治療感冒相關的疼痛和發燒。
評估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NSAIDs)相較安慰劑(或是其它治療)於治療感冒病症的功效及安全性。
搜尋CENTRAL(2015年4月第4期) (1966年至2015年4月的第3週)、EMBASE (1980年1月至2015年4月)、CINAHL (1982年1月至2015年4月)、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 (1938年1月至2015年4月)。
納入使用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治療成人或兒童感冒的隨機對照試驗。
由四位作者萃取資料。將試驗區分為以安慰劑作為對照組的研究試驗與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彼此直接比較(head-to-head)的研究試驗。萃取並總結所有鎮痛療效的資料(減少頭痛和肌肉痠痛),非鎮痛療效(減少鼻腔症狀,咳嗽、咳痰及打噴嚏)及副作用。將二分法變項的結果以風險比(risk ratios; RR)與95% 信賴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 CI)來表示,連續變項的結果以平均差 (mean difference; MD)或標準平均差(standardised mean differences;SMD)來表示。我們採用固定效應模式(fixed-effect models)和隨機效應模式(random-effects models)來匯整資料。
共收錄了包含1069位受試者的9個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隨機對照試驗, 37個比較項目:其中6個為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與安慰劑比較的試驗,另外3個為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間彼此直接比較的試驗。所納入試驗的總體偏差風險為綜合的。結果分析顯示:使用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無法顯著改善感冒的整體症狀(SMD -0.40, 95% CI -1.03 至 0.24,3個試驗, 隨機效應模式),也不能縮短感冒病程(MD -0.23, 95% CI -1.75 至 1.29, 2個試驗, 隨機效應模式)。在呼吸症狀方面,能改善打噴嚏症狀(SMD -0.44, 95% CI -0.75 至 -0.12, 2個試驗, 隨機效應模式),卻無法改善咳嗽(SMD -0.05, 95% CI -0.66 至 0.56, 2個試驗, 隨機效應模式)。在疼痛症狀方面的,使用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對於頭痛、耳朵痛、肌肉與關節疼痛等有顯著的效益。雖然使用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發生不良事件風險並沒有較高(RR 2.94, 95% CI 0.51 至 17.03, 2個試驗, 隨機效應模式),但很難去斷定使用藥物與安慰劑在不良事件產生上沒有差異。由於精確度不夠,證據品質評為“中等”。本次文獻回顧主要的限制為研究結果相當繁雜及針對每一結果的研究數量相當少。
翻譯者:游佳玲、江俐慧
服務單位:林口長庚醫院 藥劑部 臨床藥學科
職稱:藥師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
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