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訊息
-- 我們發現,目前尚缺乏高品質證據的研究,以證明在腹主動脈瘤的微創治療中,經皮手術優於傳統股動脈切開術。
-- 在短期死亡率上,完全經皮手術可能無顯著差異 (相較對照組)。兩組分別在下列監測指標上,可能僅有些微差異 (或無差異):動脈瘤癒合失敗、傷口感染、術後 30 天內或住院期間的主要併發症、中長期併發症 (6個月),以及出血併發症。與傳統股動脈切開術相比,經皮手術可能輕微地減少手術時間。
-- 我們需要更多大型、設計良好的試驗以評估在腹主動脈瘤的微創治療中,兩項手術方式的益處與可能風險。
什麼是腹主動脈瘤?
在腹腔中最大的血管,稱作主動脈,因血管壁薄弱而產生膨脹現象,即為腹部主動脈瘤。這種膨大一旦發生破裂可能危及生命。當破裂的風險已大於手術風險時,一般會建議進行動脈瘤修復治療。
如何治療腹主動脈瘤?
大多治療目的為增強動脈血管壁強度,其方式為在血管內壁安置人造血管 (一種纖維管道)。主要有兩種方法進行修復。一種是將腹部完全切開,用人造血管取代目標 (患處血管) 的開放性手術。另一種即為動脈瘤血管內修復術。人造血管透過微創手術,從股溝處的股動脈 (groin) 進入腹部主動脈,避免對腹部造成大面積切口。 本篇文獻回顧則是討論了另一種放置人造血管的手術方式 (即經皮引入)。經皮引入的方式,並非在股溝處切開以暴露股動脈血管,而是以細針插入股動脈、而後通過這根針引入彈性導線。隨後將細針取出,在皮膚表面切一個小切口,而後人造血管即可藉由這條導線引入股動脈 (經皮引入)。引入後導線即可移除,將人造血管留在動脈之中。人造血管和其他所有材料都能透過塑膠管進入動脈中。一旦手術完成後,取出塑膠管即可。而表面切口通常僅用一針即可縫合。
我們想知道什麼?
我們希望探討在腹主動脈瘤的微創治療中,經皮引入是否優於傳統股動脈切開的方式。
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搜尋了施行微創手術的腹主動脈瘤患者之研究。這些研究隨機選擇了接受經皮引入、或傳統股動脈切開術的受試者。我們根據客觀因素 (如: 研究方法、樣本數量),比較並總結了上述研究結果的證據品質。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一共收錄了三項試驗,共包含 318 位患有腹主動脈瘤、並接受經皮引入或股動脈切開進行微創修復的受試者。兩組間在短期死亡率上無差異,這項結論的證據力不高。而在下列監測指標上,可能僅有些微差異: 動脈瘤癒合失敗、傷口感染、術後 30 天內或住院期間的主要併發症、中長期併發症 (6 個月),以及出血併發症。 我們很難確定,經皮引入是否輕微地減少了手術時間。
這些證據有哪些侷限?
我們對證據的信心為中等或低,因為參與者人數少和事件發生率低,結果不精確,而且研究使用不同類型的裝置來引入人工移植物。
證據更新的時效如何?
本文獻為先前已發布之 Cochrane Review 更新版。證據更新截至 2022 年 04 月。
翻譯者:張顥獻 Hao Hsien Chang (大樹藥局執業藥師)【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 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 :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