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治療兒童及青少年性虐待創傷後的心理干預措施之有效性

重點摘要

• 我們使用了許多心理治療幫助兒童和青少年克服性虐待的創傷經驗。

• 大量的未證實證據顯示,某些心理干預措施比起常規治療,更能協助兒童和青少年族群從性虐待經驗中恢復。

• 我們需要對心理干預措施進行更多的研究,並確定哪一種干預最適合治療性虐待經驗。

心理干預是什麼?

心理干預的主要目標是協助患者改變。它們通常被稱為「談話治療」,但實際上在進行這種療法時,治療師和患者有時也會藉由活動(例如遊戲或藝術)進行互動。

有一系列的心理干預可幫助遭受性虐待的兒童和青少年克服因創傷經驗而出現的各種困難;例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焦慮、憂鬱和一系列行為問題。

為什麼這對於遭受性虐待的兒童和青少年族群很重要?

先前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表明,心理治療可以改善兒童的治療結果,但我們不知道某些療法是否比其他療法更有效。

我們想了解什麼?

我們想找出哪些干預技術比較適合治療性虐待留下的創傷,也想知道我們是否能按照治療的有效性對各種干預措施進行排名。例如,我們想找出哪種干預最能幫助患有 PTSD 或時常感到憂鬱的兒童,而哪種是第二順位能幫助患者的……等等。

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檢索了一系列有關心理療法之有效性的研究,包括認知行為療法(CBT)、眼動身心重建法(EMDR)、以孩童為中心的治療(CCT)、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和家族治療。我們納入了以下研究,並比較:

• 不同種類的心理干預治療

• 不同「劑量」的心理干預治療;像是比較 8 周與 16 周的療程差別

• 不同種類的療法互相結合

• 接受至少一種心理干預治療與接受常規治療的差別

• 接受至少一種心理干預治療與完全不接受治療的差別(參與者主要為仍在治療等待名單上的患者)。

我們使用的方法能比較不同療法的有效性,並獲得具體的結果。我們總結了各項研究的結果,並根據研究的數量及規模等因素評估了我們各項證據的可信度。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找到了 22 項研究(共包含 1,478 名參與者),其中大部分來自北美。其中 14 項研究檢查了 CBT 的有效性;8 項檢查了 CCT 的有效性。兩項研究分別對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家族治療和 EMDR 進行了檢驗。三項研究選擇常規治療作為對照組,另外五項治療以完全未接受治療的患者作為對照組。

主要研究结果

根據現有證據,我們尚不清楚哪種心理干預措施最能協助遭受性虐待的兒童和青少年。有證據表明,在治療結束時減輕 PTSD 症狀方面,CBT 可能比常規治療更好,但此結論的證據並不足夠。沒有證據表明其他療法對 PTSD 有效,此外,沒有任何療法的效果比常規治療更好。

其他心理治療干預措施對遭受性虐待的兒童和青少年之有效性的證據基礎有限,特別是在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家庭治療和 EMDR 方面。

本研究證據有哪些限制?

我們對結果的可信度不高。心裡干預措施的治療效果相當小或近乎「沒有變化」,同時,我們觀測到的結果並不是非常精確。雖然這些研究在某些方面具有廣泛的可比性(像是研究設置,手冊在干預過程中的使用,以及治療的「量」),但在其他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差異,例如參與者的年齡和干預的形式(個人或團體)。

進一步研究的結果可能與會與本次文獻回顧得出之結果不同。

這些證據的最後更新日期是?

這些證據的最後更新日期為 2020 年 11 月 1 日。

翻譯紀錄: 

翻譯者:陳姵彤【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 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