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審查了該領域有關心理社會介入治療試驗的介入性文獻。總共確定了 76 項符合我們納入標準的試驗。以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CBT)為基礎的心理治療在較長的追蹤時間中可能有良好的效益,而以心智化為基礎的療法(mentalisation-based therapy, MBT)、及情緒調節心理治療(emotion-regulation psychotherapy)在介入後的評估中也可能顯示良好的效益。也可能有一些證據顯示,標準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ur therapy, DBT)對自我傷害重複頻率的有效性。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個案管理、資訊和支持、遠端聯繫的介入措施(例如緊急醫療卡、明信片、電話訪問的心理治療)、提供資訊和支持以及其他多模式介入措施的效果。
本篇文獻回顧的重要性?
自我傷害(Self-harm, SH),包括蓄意性自我服毒/用藥過量及自殘,是許多國家的主要問題,並且與自殺密切相關。因此,為自我傷害的人發展有效的治療方法非常重要。近年來,成人自我傷害的試驗數量和治療方法皆有所增加。所以,檢視關於這些介入措施是否有效的證據便至關重要。
哪些人會對這篇文獻回顧感興趣?
醫院管理人員(如服務提供者)、制定衛生政策的官員以及第三方付費者(如健康保險公司)、從事治療自我傷害個案的臨床醫生、個案本身及其家屬。
本篇文獻回顧旨在回答哪些問題?
這篇文獻回顧更新了 2016 年 Cochrane review 的文獻回顧,該回顧發現以認知行為療法為基礎的心理治療可以減少重複自我傷害的個體,而辯證行為治療(DBT)可能會減少重複自我傷害的頻率。本次更新的文獻回顧旨在進一步評估心理社會介入措施對自我傷害者的有效性證據,並涵蓋更廣泛的結果。
本篇文獻回顧包含了哪些研究?
納入回顧的研究必須是針對近期有自我傷害的成人進行心理社會介入的隨機對照試驗。
本篇文獻回顧的證據告訴我們什麼?
整體而言,本次文獻回顧中納入的試驗存在多項方法學限制。我們發現,以認知行為療法為基礎的心理治療方法在較長的追蹤評估中具有正面影響,以心智化為基礎的治療(MBT)和情緒調節心理治療對介入後重複自我傷害也有正面影響。也可能有一些證據顯示標準辯證行為治療(DBT)對自我傷害的重複頻率有影響。然而,遠端聯繫、個案管理、資訊和支持以及其他多模式介入措施對減少重複自我傷害沒有益處。
接下來應該怎麼做?
針對認知行為療法(CBT)為基礎的心理治療在較長的追蹤時間點顯示出有前景的結果,以及以心智化為基礎的療法(MBT)、基於團體的情緒調節和辯證行為治療(DBT)也顯示出潛力,這些發現值得進一步研究,以了解哪些人會從這些介入措施中受益。更多使用直接比較試驗(即治療直接相互比較)也可能有助於識別這些通常複雜的介入措施中哪些成分最為有效。
翻譯者:莊沛宸 PEI-CHEN CHUANG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護理師 Registered Nurse)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 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 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