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資訊
- 根據本次文獻中納入的研究,我們不確定通氣管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善聽力。膠耳是一種起伏不定的疾病,具有高自發痊癒和復發率,這使其在臨床試驗中難以研究。
- 通氣管可能會在追蹤三到六個月後,略微減少患有膠耳的兒童數量。尚不清楚通氣管在更長時間內是否也有影響。
- 在我們評估的研究中,插入通氣管可能導致鼓膜持續性穿孔,其發生率範圍從 0% 到 12%。
什麼是積液性中耳炎 (OME) ?
膠耳(或稱積液性中耳炎、中耳積水,OME)是一種相當常見的幼兒疾病。中耳積聚了液體,可能導致聽力受損。孩子可能因為聽力不佳,導致語言發展落後,或在學校遇到困難。
如何治療 OME?
通常,中耳積水不需治療,情況會隨時間改善。針對持續性 OME 的兒童病患,醫界已採用過不同的治療方式,包含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 (藉由腺樣體切除術植入通氣管,或直接植入)。通氣管(鼓膜置管)是微小的塑膠或矽膠管,通常在全身麻醉下插入鼓膜中。通氣管允許液體從中耳排出,並讓空氣進入中耳。
我們想了解什麼?
本研究想要確定對於患有 OME 的兒童,插入通氣管是否比不進行治療或其他治療方式(如藥物或助聽器)更有效。我們還希望了解插入通氣管是否會帶來任何不良影響。
我們做了什麽?
我們搜尋了針對患有 OME 的兒童,比較使用通氣管與不進行治療或其他治療的研究。我們比較和總結了研究結果,並根據研究方法和樣本大小等因素評估了我們對證據的信心。
我們發現了甚麼?
我們總共納入了 19 項研究,包含了 2,888 名受試者。我們認為大多數找到的證據都不確定,因為納入的兒童數量相對較少,以及一些研究執行上的問題。目前的研究證據無法讓我們確定通氣管何時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會改善任何特定兒童的聽力。
我們搜尋了比較通氣管與不同治療方式的研究,包括不治療、延遲插入通氣管(如有需要)、助聽器、抗生素或在鼓膜上打小孔(稱為「鼓膜切開術」)。我們沒有找到比較通氣管與助聽器的研究,但確實找到其他比較的證據。
通氣管可能會在追蹤三到六個月後減少患有持續性 OME 兒童的數量,但這種益處在較長的追蹤期後並未被觀察到。然而,許多在「對照組」中的兒童(計劃不進行治療)在追蹤期間可能自發康復,或是接受了通氣管治療。這使得在較長追蹤期間評估證據變得困難。
我們沒有找到有關生活品質的證據,因此不清楚通氣管是否對此有任何影響。
我們無法將不同研究的結果合併計算鼓膜穿孔的發生頻率。然而,研究報告顯示在接受通氣管治療的兒童中,該副作用的發生率介於 0% 到 12% 之間。
這些證據有哪些限制?
我們缺乏足夠的資訊來確定某些特定兒童群體是否會從通氣管中受益(例如,唐氏綜合症或唇腭裂的兒童、嚴重聽力損失的兒童或特定年齡段的兒童)。在臨床實踐中,有不同類型的通氣管可供選擇,持續時間各異——我們未找到任何專門研究長效通氣管的研究,該類通氣管的效益和風險可能有所不同。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確定哪些患有 OME 的兒童會從治療中受益,以及哪些兒童可能會自發康復。
證據的最後更新日期為何?
最新的證據更新到 2023 年 1 月。
翻譯者: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