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環境中用於管理 COVID-19 疫情控制措施之非預期後果

此篇文獻翻譯已過期,請點選此處前往此篇文獻回顧之最新英文版本。

為何這一個問題如此重要?

全球國家採用許多公共衛生與社會手段來防止與控制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其為 COVID-19 之高度傳染性呼吸道病毒。一系列的措施已經在校園甚至擴大到社區中實施,以降低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校園有可能為高度病毒傳染的場所,因為密集且有近距離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先前的文獻回顧鎖定且檢驗基於學校在新型冠狀病毒傳播防治措施有效性的研究。關注這些措施所造成對於健康的非預期後果也是同等重要,以為政策規劃者和其父母做適當的決定。公共衛生措施的非預期後果可能是有益或有害的 (或兩者兼而有之)。一項公共衛生措施可能會造成有益和有害的混合結果。在本文獻回顧中,我們計畫檢驗設計來防止與控制新型冠狀病毒在學校的措施所造成的非預期後果。本回顧可以被視過去回顧這些措施的有效性的補充。

我們做了什麼?

首先,我們搜尋了九個資料庫,尋找任何為學校 (中小學) 而設置的避免新冠肺炎病毒傳播的相關手段。我們考慮任何形式的措施以及大範圍的結果。

第二,我們將搜尋到的使用措施依照類型來做分組。之後,我們描述採用納入本回顧的措施,包含在哪裡實施,以及評估哪一個非預期後果。

我們發現什麼?

我們找到了 18 項研究符合我們的納入條件。其中 5 項研究使用 ”真實世界” 的數據 (觀察性研究);另外 5 項研究使用由電腦產生且以一組假設 (模型研究) 所產生的數據;另外 3 項為實驗性研究 (如以研究室為基礎);以及另外 4 項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其發現是基於人員訪談。一項研究使用混合方法,結合數值以及非數值 (質性) 的資訊。

這些研究檢驗四種不同的措施,如下:

- 減少接觸的措施 ( 4 項研究): 降低在學校建築內的學生數目 (如降低每一堂課出席學生人數),和/或降低學生之間的接觸 (如定義分群或交錯的到校、休息或離校)。

- 讓接觸更安全的措施 ( 14 項研究): 實施確保在校人群之間與教室內的安全接觸 (如強制戴口罩或距離規定),調整環境與活動 (如加強清潔或通風實施)。

- 偵測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調查與回應措施: 檢驗或篩選策略 (如量體溫,學生與職員的篩檢,以及檢測有症狀的學生與職員) 和自我隔離或檢疫隔離的措施。

- 多組成的措施 ( 1 項研究): 介入使用組合超過兩種上所述的方法。

我們關注以下所述的非預期後果。

- 教育後果 ( 11 項研究) 如學業表現的改變,升上高年級或畢業人數的改變。

- 社會心理 結果 ( 7 項研究),如心理衛生,上學焦慮。

- 生理衛生與健康行為在 COVID-19 之外的後果 ( 3 項研究) 如因為洗手所造成的手部濕疹。

- 環境後果 ( 3 項研究) 如改變教室內的空氣品質。

- 社會經濟後果 ( 2 項研究) 如家庭的經濟負擔。

我們得出了什麼結論?

我們辨識了目的在於基於校園措施,來防止新型冠狀病毒傳播廣泛的非預期後果。然而,實證基礎是薄弱的,且還有很大的缺口需要更多的研究。本範疇界定回顧是測量這些後果的第一步。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收集額外的資訊以進行更徹底的實證分析。社會心理後果 (如心理衛生議題、憂鬱、孤獨) 以及平等與公平後果 (如低收入家庭孩童的弱勢,父母因性別而造成的不公平的工作),需要更進一步關注。我們建議未來的研究可以關注不同的介入,如固定分群,交替到校,錯開到校與離校時間和休息時間,以及檢驗和檢疫的措施。

這實證的更新時效為何?

本實證更新時效到 2021 年 3 月。

翻譯紀錄: 

翻譯者:劉威志 Michael Wei-Chih LIU (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高雄醫學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際衛生學程,聯絡E-mail :wcliu.ym@gmail.com)【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 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