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訊息
- 沒有足夠的高品質資訊表明,是否應建議接受視網膜中心(黃斑)的視網膜剝離術後之患者採用面部朝下姿勢。
- 總體而言,研究證據表明手術結束後,面朝下姿勢可能會減少併發症、減少術後視網膜移位、視網膜外褶皺和雙眼複視(雙眼睜開的複視)。這些併發症可能對被感染的患者來說非常麻煩,但對於生活品質的影響則尚未有研究。
- 與破裂支持定位(頭部姿勢取決於視網膜破裂 [視網膜上的裂孔或撕裂] 的位置)相比,面朝下姿勢更可能會增加眼內壓(眼睛內的液體壓力);然而,眼壓通常可以被成功治療。
什麼是涉及黃斑裂孔性視網膜剝離?
眼睛後方的一層膜是視網膜,負責提供視力,通常附著在眼壁上。視網膜與眼壁分離,便稱爲視網膜剝離。視網膜剝離若是因視網膜發生撕裂或破裂造成,便稱爲裂孔性視網膜剝離。視網膜的中心是黃斑,如果黃斑也剝離,便稱爲涉及黃斑裂孔性視網膜剝離。
視覺細胞(視網膜中提供視力的細胞)透過眼壁的血管獲取營養。如果視網膜剝離並脫離眼壁,那麼視覺細胞就無法獲得營養,便會喪失視力。
視網膜剝離可以透過手術治療,通常採用一種稱為玻璃體切除術的手術。在玻璃體切除術中,會切除填滿眼睛中的凝膠(稱為玻璃體),然後通常將氣體注入眼睛内,推視網膜回原位(氣體填塞),氣體像氣球一樣上升。外科醫生在手術完成後要求患者將頭部保持朝下(面朝下姿勢),使氣體將黃斑部推平至正常位置。
我們想知道什麼?
我們想了解在涉及黃斑裂孔性視網膜剝離的玻璃體切除術和氣體填塞後,保持面朝下的姿勢是否比將頭部保持其他姿勢更好。保持頭臉部朝下可以防止黃斑部形成大或小的褶皺等併發症。這些褶皺會影響視力。我們也想了解面朝下的姿勢是否有任何有害影響,如頸部問題。
我們做了哪些研究?
我們檢索了對涉及黃斑視網膜剝離患者手術後保持頭部朝下與其他頭部姿勢進行比較的研究。我們比較並總結了研究結果,再根據研究方法及規模等因素評估我們對證據的信心。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發現了三項研究,共有 368 人(369 隻眼睛)患有涉及黃斑視網膜剝離。研究追蹤時間各不相同,最長為六個月。結果顯示,面朝下時的姿勢可能會降低一些併發症,包括視網膜移位(視網膜「著陸」的位置與脫離前不同)、視網膜褶皺和複視。這些併發症可能會給人們帶來很大的麻煩。面朝下的姿勢可能會增加眼內高壓的機會;然而,這種情況通常可以透過滴眼液治療成功。面朝下的姿勢似乎對視力數量(閱讀圖表中的字母)或視力品質(人們看東西的清晰度)或生活品質沒有任何影響。
研究證據的侷限性是什麼?
由於樣本數相對較小且研究設計有缺陷,我們對涉及黃斑裂孔性視網膜剝離的玻璃體切除術和氣體填塞後,需面部朝下姿勢的證據信心非常低。
證據最後的更新日期為何?
本文獻更新至 2022 年 11 月。
翻譯者:黃凱彥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