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问题
综述的证据是否支持在减轻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方面,使用腕部内关穴位刺激疗法与安慰剂(虚拟穴位刺激)或者止吐药(缓解恶心呕吐的药物)对比的疗效?这篇综述在2009更新的基础上进行了再次更新,添加了截止到2014年12月的数据。
背景
恶心和呕吐是麻醉后及术后最常见的两个并发症(高达80%)。止吐药仅可部分起效,并可能会引起一些诸如镇静、头痛等的不良反应。已有报道显示内关穴位刺激的这种替代疗法也可以减轻PONV,且几乎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
研究特征
我们找到了1986年至2015年间进行的59项相关研究,共有7667位受试者接受了择期手术。其中包括七项针对727个儿童进行的试验。内关穴位刺激法包括侵入性手法,如传统的针刺法,也包括非侵入性手法,如穴位按压腕带。内关穴位刺激法同六种不同类型的止吐药进行了对比(胃复安、苯甲嗪、普鲁氯嗪、氟哌利多、昂丹司琼、地塞米松)。
主要发现和证据质量
内关穴位刺激与安慰剂预防PONV的疗效对比
尽管研究存在局限性及难以解释的异质性,我们发现内关穴位刺激对儿童和成人预防PONV有中等大小的效应。这一结论并不需要进行更多的安慰剂对照试验来验证。
内关穴位刺激与止吐药预防PONV的疗效对比
我们并未发现组间PONV发生率存在差别。由于研究的局限性,我们将证据质量级别列为中等。进一步的研究也不大可能会显示出差异。
内关穴位刺激联合止吐药与单用止吐药预防PONV的疗效对比
在术后呕吐方面我们发现了中等大小的效应,但在术后恶心方面并未发现。但是,结果的解释需要考虑研究局限性,研究间异质性,和研究样本量不足等因素。关于内关穴位刺激联合止吐药疗法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的高质量研究来确证。
总体来说,在14项研究中,内关穴位刺激相关的副反应是轻微的、暂时的和自限性的(如皮肤不适、起水疱、发红和疼痛)。
结论
在预防PONV方面,内关穴位刺激和止吐药疗效相当。
有低质量的证据支持应用内关穴位刺激优于安慰剂治疗。相比较2009年的末次更新,未来不需要进行更多的安慰剂对比试验。我们发现有中等质量的证据显示在预防PONV方面,内关穴位刺激和止吐药之间并无差别。在这次更新中新发现的一点是,即使增加有内关穴位刺激对比止吐药的试验数,也不会出现显著的差异。目前没有确定的证据支持联合应用内关穴位刺激和止吐西药是优于单纯止吐药治疗的,并且需要进行更多相关的高质量试验。
术后恶心和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是手术和麻醉后常见的并发症。止吐药仅可以部分有效预防PONV的发生。有一种替代疗法是刺激手腕部的内关穴(PC6)。本文是对在2004首次发表的Cochrane综述的更新,2009年已更新一次,现在于2015年再次更新。
为研究内关穴穴位刺激伴或不伴止吐药对比安慰剂或止吐药预防手术患者PONV的疗效和安全性。
我们检索了考克兰临床试验注册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Cochrane图书馆,2014年12期),MEDLINE (2008 年1月至2014年12月),EMBASE(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ISI Web of Science)(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临床试验注册库(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icalTrials.gov),还检索了文献的参考文献来追踪可能的其它研究。检索时不限制语言。
所有关于预防PONV的随机试验,研究内关穴穴位刺激疗法对比安慰剂疗法或者药物疗法,或者内关穴穴位刺激联合药物治疗对比单纯药物治疗。这些试验中对手术患者的干预措施包括针刺,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激光刺激,辣椒贴膏,穴位刺激设备,穴位按压。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需要的止吐药解救用量、不良反应。
两位综述作者独立提取每项研究的数据以及评估其风险偏倚。我们应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报告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 R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对主要结局进行累积meta分析,采用试验序贯分析的方法探究何时能获得确证的疗效证据, 即PONV发生率组间差异达到30%。
我们共纳入59个试验包含7667位受试者。2项试验各条目(选择、分配、报告、盲法、其他)均被评为低风险偏倚。25个试验有一个或以上风险偏倚条目被评为高风险。对比安慰剂治疗,内关穴位刺激可显著减低恶心发生率(RR 0.68,95% CI 0.6-0.77;40项试验,4742位受试者)、呕吐发生率(RR0.60,95% CI 0.51-0.71;45项试验,5147位受试者),并显著减少使用止吐药治疗的需要(RR 0.64,95% CI 0.55-0.73;39项试验,4622 位受试者)。由于各研究间显著的异质性以及研究的局限性,我们将证据评为低质量等级。应用试验序贯分析,发现已达到各主要结局指标的期望信息量、有效线。
将内关穴位刺激疗法与六种不同类型的止吐药进行对比(胃复安、苯甲嗪、普鲁氯嗪、氟哌利多、昂丹司琼、地塞米松)。结果显示内关穴位刺激疗法和止吐药之间在恶心发生率(RR 0.91,95% CI 0.75-1.10;14项试验,1332位受试者)、呕吐发生率(RR 0.93,95% CI 0.74 -1.17;19项试验,1708位受试者),以及止吐药解救需要(RR 0.87,95% CI 0.65-1.16;9 项试验, 895位受试者)上并无差别。由于研究的局限性,我们将此证据质量列为中等。应用试验序贯分析,发现在超过各主要结局指标的期望信息量前,已和无效线相交。
与单纯止吐药相比,止吐药联合内关穴位刺激疗法可减少呕吐的发生率(RR 0.56,95% CI 0.35-0.91;9项试验,687位受试者),但是并不会减少恶心的发生率(RR 0.79,95% CI 0.55-1.13;8项试验,642位受试者)。由于各试验间显著的异质性、研究的局限性和不精确性,我们将此证据质量列为极低。应用试验序贯分析,针对PONV的有效线、有害线、无效线均未被相交。内关穴位刺激联合止吐西药疗法对于止吐药解救需求低于单纯止吐药组(RR 0.61,95% CI 0.44-0.86;5项试验,419位受试者)。
在14项试验中出现了和内关穴位刺激疗法相关的副反应,为轻度、暂时性和自限性(如:皮肤不适、起疱、发红、疼痛)。附加轮廓漏斗图显示发表偏倚并不显著。
译者:李梦琳(北京中医药大学);审校:梁宁。翻译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组织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