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資訊
在這個回顧中,我們詢問的是當人們的身體被冷卻到攝氏 32°C 至 34°C 時,心肺復甦後是否有益。目前的證據表明,誘導低溫(低體溫)的傳統冷卻方法可以降低腦損傷的風險,並改善心搏停止後成功復甦後的神經系統結果(神經系統問題)。
什麼是心搏停止?
大約 30% 到 50% 的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當向心臟供血的動脈因血管壁內脂肪物質的堆積而變窄時),在疾病的某個階段會出現心搏停止。心搏停止意味著心臟停止供血,隨後全身的血液循環停止。
如何治療心搏停止?
心搏停止的人需要立即心肺復甦以挽救生命。心肺復甦可以由沒有接受過醫療培訓的人或醫療保健專業人員來完成。可以使用多種技術,但第一種通常是進行胸外按壓(用力且頻繁地按壓患者的胸骨)、人工呼吸技術(口對口復甦)以及使用去顫器對患者進行電擊以重新啟動心臟。如果心搏停止的人未能復甦,腦細胞開始不可逆轉地受損,隨後人就會死亡。成功復甦後,最初幾個小時內的治療對於避免或限制腦損傷以及保留大腦中神經細胞的功能和結構(也稱為 “神經保護”)至關重要。腦損傷的症狀根據心搏停止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以及人的健康狀況而有所不同。症狀包括立即死亡、昏迷、麻痺、顫抖、言語困難、思考、記憶和腦力任務困難,以及身體協調或步態問題。一種可能有助於防止細胞損傷的療法是在成功復甦後將身體冷卻至 32°C 至 34°C 數小時。
我們想知道什麼?
我們想知道心搏停止並進行復甦的人,其身體溫度降至 32°C 至 34°C 時,是否會恢復得更好。
我們做了哪些研究?
我們醫學資料庫尋找了精心設計的研究,這些研究觀察了人們在心搏停止並進行復甦後,將其身體冷卻到攝氏 32°C 至 34°C,與未進行冷卻或冷卻程度未低於攝氏 36°C 的人群進行了比較。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在分析中納入了 12 項研究(總共 3,956 人),研究了心搏停止成功復甦後進行身體冷卻的效果。其中 11 項研究使用常規降溫方法(例如降溫墊或冰袋)。然而,1 項研究使用血液過濾治療作為降溫方法(血液通過一根管子從體內排出,該管子經過過濾器以去除有毒物質,並在返回體內之前經過冷卻機——類似於透析),因此其數據無法與其他研究進行總結,並在回顧中單獨處理。
主要研究结果
成功復甦後進行身體冷卻可能降低腦損傷的風險並改善神經功能。當我們將身體冷卻到攝氏 32°C 至 34°C 的人與未進行冷卻或冷卻程度未低於此溫度的人進行比較時,我們發現在接受冷卻的組別,每 1,000 人中有 532 人沒有或只有輕微的腦損傷,而未接受冷卻的組別,每 1,000 人中有 377 人沒有或只有輕微的腦損傷。冷卻對存活率沒有影響。給身體降溫會增加罹患肺炎(一種使一側或雙肺氣囊發炎的感染)的風險(每 1,000 名接受降溫的人中有 384 人患肺炎;而沒有接受降溫組每 1000 人中有 352 人患肺炎)、增加血鉀濃度低的風險(每 1,000 名接受降溫的人為 185 人;每 1,000 人未接受降溫的人為 134 人),及增加心律不整的風險(每 1,000 人接受降溫的人為 257 人;每 1,000 人未接受降溫的人為 184 人)。只有少數研究考察了這些可治療的併發症。
這些證據有什麼限制?
一些研究存在品質較差的問題,包括缺乏有關這些研究如何進行的資訊以及使用不適當的方法平衡進行冷卻和未進行冷卻組之間的參與者。然而,當我們考慮到研究之間的差異時,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些不足對主要結果的影響很小,並且沒有改變整體結果。
研究資金來源
一家與透析相關的公司贊助了使用外部冷卻的研究。在主要分析納入的其他 11 項研究中,5 項獲得了政府或非營利組織的資助、2 項研究從與冷卻無關的公司獲得了分析工具,而 4 項研究未提供資金資訊。
這些證據的最後更新日期為何?
證據截至 2022 年 9 月。
翻譯者:潘逸軒 (部立基隆醫院,內科專科護理師)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台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 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 : 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