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回顧問題
我們回顧除了皮質類固醇、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和血漿置換外,對格林-巴利症候群(GBS)病人藥物治療的相關證據。
背景
格林-巴利症候群(GBS)是一種急性(突發且嚴重)的癱瘓性疾病,由神經發炎引起(因身體的免疫系統攻擊導致的損傷)。症狀在發病後 4 週內達到高峰。大約 3% 至 17% 的格林-巴利症候群病人死於其併發症。有四分之一的病人需要使用呼吸器協助呼吸。康復需要幾週或幾個月的時間,且常常無法完全康復。血漿置換(將有害物質從血液中清除)和靜脈給予免疫球蛋白(從捐贈者血液中提取人類抗體,透過點滴方式給予)可以幫助加速康復過程。皮質類固醇可能無效。儘管使用了血漿置換或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許多格林-巴利症候群病人仍會有長期的殘疾。我們需要找出其他已經嘗試過的治療方法,作為啟動新臨床試驗的依據。
研究特性
考科藍文獻回顧的作者收集並分析了所有相關的隨機對照試驗(RCTs)來回答問題。在隨機對照試驗中,受試者會被隨機分配到不同的治療組別,這樣可以減少偏差。我們找到了 6 項符合條件的隨機對照試驗,探討了 5 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共納入 151 名參與者。我們對這些試驗的證據感到不確定。其中 1 項只有 19 名參與者的隨機對照試驗比較了干擾素β-1a(一種對多發性硬化症有益的藥物)與安慰劑(虛擬治療)。另 1 項只有 10 名參與者的試驗,將神經生長因子與安慰劑進行比較,這種神經生長因子理論上應該對格林-巴利症候群病人有幫助。第 3 項試驗有 37 名參與者,比較了腦脊髓液過濾(清洗脊髓周圍的神經根)與血漿置換的效果。第 4 項試驗有 43 名參與者,將被認為具有消炎特性的中國草藥雷公藤 (tripterygium) 多糖與皮質類固醇進行比較。第 5 項試驗有 8 名參與者,第 6 項試驗有 34 名參與者,這 2 項試驗將 eculizumab(是一種阻斷補體的藥物,而補體是主要引起發炎的物質)與安慰劑進行比較。5 項試驗獲得了商業公司支持。關於中國草藥試驗的支持來源尚不清楚。
主要結果及證據可信度
這些試驗的規模都不足以確認或反駁這些藥物在治療急性格林-巴利症候群病人中的效果或危害。唯一發現有差異的是中草藥試驗:接受中草藥治療的參與者在 8 週後,改善殘疾的機率是接受皮質類固醇治療者的 1.5 倍。然而,這項推測結論並不確定,且試驗的作者未報告其他臨床結果。在所納入的試驗中,5 種治療方法引起的嚴重不良事件都不常見,且其發生率與對照組並無顯著差異。我們幾乎沒有識別到來自隨機對照試驗(RCTs)以外的其他證據。
需要開發和測試新的格林-巴利症候群治療方法,並採用更精確的評估指標。
這些證據更新至 2019 年 10 月。
翻譯者:林姵蓉 (臺大醫院,專科護理師)【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 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