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絲或顯影劑:哪種更適合預防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後之胰臟炎?

重點資訊

• 內視鏡逆行性胰膽管攝影 (ERCP) 是透過內視鏡檢查和 X 光來診斷和治療膽管和胰管問題。與傳統使用導管將顯影劑注入膽管的傳統方法相比,使用導絲進入膽管可能可以降低 ERCP 術後併發胰臟炎 (post-ERCP pancreatitis,PEP) 的風險,也可能會提高進入膽管的成功率。

• 該領域未來的研究應側重於導絲技術的效果以及其他降低 PEP 風險的選擇(例如,直腸給予抗發炎藥、置放胰管引流管)。

什麼是 ERCP 術後胰臟炎 (PEP)?

ERCP 是結合內視鏡檢查(使用稱為內視鏡的醫療器械進入人體進行檢查)和 X 光來診斷及治療膽管和胰管(輔助消化過程的構造)的問題。在患者處於鎮靜狀態下,內視鏡通過食道(氣管)進入小腸,也就是膽管和胰管(十二指腸乳突) 開口所在的位置。導管通過內視鏡和乳突插入膽管,將顯影劑注入膽管,並使用 X 光攝影尋找膽結石或阻塞。然而,ERCP 的主要風險是由於顯影劑或導管對胰管的刺激而發生胰臟炎(胰臟發炎),這在術後有 5% 至 10% 的發生風險。這可能是自限性和輕微的症狀,但也可能嚴重到需要住院治療。很少的機會下,它有可能會危及生命。也有很小的機會會併發出血或在腸壁穿孔的情形。

我們想知道些什麼?

在 ERCP 時我們有兩種方式能進入膽管。傳統方法(顯影劑)是指將導管插入十二指腸乳突處並注射顯影劑以確認是否進入膽管。然而,顯影劑可能會不小心注入胰管。第二種方法(導絲)是指使用導絲探測十二指腸乳突以進入膽管。一旦 X 光確認導絲在膽管中,才會將顯影劑注入膽管。

我們希望能知道:

• ERCP 時使用哪種方法進入膽管最能降低 PEP 的風險;

• 哪種方法在進入膽管時更容易成功?

• 哪種方法可以減少我們不想要的結果發生(例如:使用進階方法,包括在乳突上進行盲切以進入膽管、不慎進入胰管、導致出血、腸壁穿孔和死亡)。

我們做了甚麼?

我們搜尋了比較導絲與顯影劑兩種方法的研究,對象為那些有膽道或胰臟疾病且進行過 ERCP 的患者。我們對這些研究結果進行比較和總結後,再根據研究方法和收案規模等因子進行證據可信度評估。

我們發現甚麼?

我們找到了 15 篇相關研究,當中包含了 4,426 位有進行過 ERCP 的患者。這些研究在不同國家進行。最大規模的研究包含了 513 人,最小的則有 88 人,年齡從 18 歲到 96 歲不等,男女人數大致相等。9 項研究有聲明沒有資金贊助和利益衝突,而其他 6 項研究未提及此訊息。

本篇文獻回顧的主要結果為何?

與使用顯影劑相比,使用導絲可能會降低 PEP 的風險,並可能提高進入膽管的成功率,且減少使用進階方法進入膽管的需要。使用導絲幾乎不會有腸壁出血和穿孔的風險。沒有與手術相關的死亡病例。

這些證據有哪些限制?

我們對使用導絲降低 PEP 的風險並減少使用進階方法進入膽管有中等程度的信心,但是執行 ERCP 並評估結果的醫生可能存在偏差,因為他們知道在手術過程中使用了哪種方法。進入膽管的成功率結果可信度較不足,進一步研究的結果可能與我們的不同。由於回報腸壁出血和穿孔風險的事件數量較少,因此該結論僅有較低的可信度。由於在大量人群中沒有任何的死亡事件回報,死亡率結果有中等程度的可信度。

這個證據的更新時效為何?

本篇回顧更新了我們先前於 2012 年發表的結果。證據更新至 2021 年 2 月。

翻譯紀錄: 

翻譯者:詹朝傑 Chao-Jie,Jhan RN,MSN (台灣中油職業衛生護理師)【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 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