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回顧問題
是否有必要在管灌飲食期間定期測量胃的殘餘量?如果是,最佳的監測方法是什麼?需要多久監測一次?多少容量是安全的?
研究背景
急性疾病期間可能因昏迷或使用呼吸器等因素,造成病人無法進食。為了維持足夠熱量及營養攝取,通常會採取管灌飲食,也就是從鼻子放置彈性軟管到胃部,以灌入高營養密度的液體物質。目前管灌飲食被建議用於急性重症患者的第一線治療,因為這種技術可以提供營養與非營養 (例如保護免疫系統不受疾病急性期引起的抑制) 好處。
然而,急性疾病期的病人經常出現胃腸功能障礙,無法排空胃內容物,當越來越多的液體營養物質經過管子灌入胃部時,可能會發生胃內容物回流至鼻胃管,出現逆流、嘔吐,或被吸入呼吸道及肺部造成吸入性肺炎。
避免管灌飲食併發症的一種方式是定期監測胃殘餘量 (GRV),也就是從胃部排出的液體量,藉此調整管灌的速度。
儘管監測胃殘餘量可以有效減少管灌併發症,而且這種技術在許多加護病房施行了幾十年,但我們仍缺乏足夠的數據來支持其通用性。一些研究發現,監測胃殘餘量對管灌併發症沒有影響,反而會減少營養物質的供應量,影響管灌飲食的整體治療目標。
我們設計了這篇評論,希望能回答以下問題:監測胃殘餘量是否安全有效?什麼是最適當的監測方法?應該每天多久測量一次?胃殘餘量應該設定多大的閾值?
主要發現
我們納入了截至 2021 年 5 月 3 日發表的研究,其中包含 1,585 名成年人的八項研究結果,男性有 1,019 名占大多數、女性 506 名,平均年齡為 60 至 69 歲。所有的研究都是在 ICU 進行,大多是重症患者,需要使用呼吸器和 48 小時以上的管灌飲食。研究持續時間從 3 天到 90 天不等。
兩項研究 (包含 417 名受試者) 對胃殘餘量監測進行頻率較低及較高的比較。兩項研究 (包含 500 名受試者) 對胃殘餘量的不監測及頻繁監測做比較。一項試驗 (包含 329 名受試者) 評估較高與較低胃殘餘量閾值對吸入性風險的影響。兩項研究 (包含 140 名受試者) 比較灌回或丟棄已吸出的胃內容物,對胃殘餘量的影響。
我們發現,胃殘餘量監測 (較少與較頻繁;未監測與頻繁監測) 對死亡率、肺炎、嘔吐和住院天數的影響,證據並不確定。
證據可信度
納入的八項研究中有五項將死亡率作為結果指標進行評估,大多數研究在數據稀少的情況下進行,使得解釋變得困難。因此,本研究結果包含的證據,整體可性度非常低,我們的發現應謹慎對待。
翻譯者:石家欣 (聯新國際醫院桃新分院,營養師)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台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 : 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