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變性淋巴瘤激酶 (ALK) 基因變異之非小細胞肺癌標靶藥物治療

研究背景

非小細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為最常見的肺癌類型。約 5% 的非小細胞肺癌是由間變性淋巴瘤激酶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 基因變異所驅動的。現今已有治療ALK-基因變異之晚期 (無法治癒) 非小細胞肺癌的標靶藥物,這些標靶藥物已被證實比化療更為有效。第一個被開發的 ALK 抑制劑為截剋瘤 (crizotinib),後續開發的 ALK- 標靶藥物則包含立克癌 (ceritinib)、安立適 (alectinib)、癌能畢 (brigatinib)、(暫譯) 貝美納 (ensartinib)及 (暫譯) 勞拉替尼 (lorlatinib)。在此篇文獻回顧中,我們回顧了針對 ALK-變異之非小細胞肺癌的標靶治療,並探討這些藥物的作用。

研究目的

本篇文獻回顧主要為探討接受ALK-標靶治療藥物之ALK-變異的非小細胞肺癌病人,是否相較於接受化療的病人具有較長的無惡化 (復發) 存活期,以及是否產生較少的副作用。此外,我們的文獻回顧也包含評估新型的ALK-標靶藥物相較於 crizotinib 是否有更好的療效。

研究特點

我們檢索了幾個主要的醫學資料庫及研討會的資料,截至 2021 年 1 月 7 日止,我們一共找到 11 項相關的研究 (共 2,874 名患者):其中 6 項研究為比較ALK-標靶治療藥物與化療的效果;另外 5 項研究則是比較新型ALK-標靶治療藥物與 crizotinib 的效果。這些研究的受試者皆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ALK-變異陽性的患者,並使用 ALK 標靶治療藥物作為他們的第一線或是之後的治療。五種不同的 ALK 抑制劑分別被使用在這些研究中,包含 alectinib、brigatinib、ceritinib、crizotinib 及 lorlatinib。

研究結果

與接受化療的人相比,接受ALK-標靶藥物治療的病人在癌症無惡化的情況下活得更久。如此的狀況改善,也有在腦轉移的患者上被觀察到。針對以前曾經接受過化療的患者,接受ALK-標靶藥物治療普遍讓他們活得更久。ALK-標靶藥物引起的副作用與化療相似。與化療相比,ALK-標靶藥物可使腫瘤縮小幅度增加,且可延長病人無症狀惡化的時間。

與接受 crizotinib 治療的人相比,接受新型ALK-標靶藥物治療的患者之無惡化存活期增加,這項發現包含了具有腦部癌症的患者。此外,使用新型ALK-標靶藥物作為第一線治療的患者總體存活期可能相較於crizotinib 更長,整體副作用則相似。與 crizotinib 相比,新型ALK-標靶藥物可導致更多的腫瘤縮小幅度。

本篇研究所納入的研究證據,多數具有中度至高度的確定性。

研究結論

針對無法治癒的ALK-變異的肺癌患者,最好的首選治療方法是使用更新的 ALK 抑製劑,例如 alectinib, brigatinib, ceritinib, 或 lorlatinib。目前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哪一種藥物為最好的選擇,以及若病人在接受這些藥物後癌症復發,後續應該給予何種藥物治療。

翻譯紀錄: 

翻譯者:張人予 Jen-Yu Chang (University of Sheffield,博士候選人)【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 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