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肱指數與趾收縮壓對於診斷周邊動脈疾病的準確度如何?

關鍵訊息

-- 目前缺乏高品質的證據支持使用趾肱指數(toe-brachial index, TBI)和趾收縮壓(to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TSBP)來檢測周邊動脈疾病,臨床醫師應該謹慎解釋這些測試。

-- 需要有更多受試者的高品質研究以提高證據的確定性。

為什麼改善周邊動脈疾病的診斷很重要?

全球約有 2.36 億人口受到周邊動脈疾病影響。在周邊動脈疾病中,為腿及足部供應血流的動脈受到脂肪沉積影響(動脈粥狀硬化),導致狹窄及阻塞。這可能導致疼痛、傷口及壞疽,甚至可能截肢。當周邊動脈疾病存在時沒有被識別出來(測試結果為偽陰性)可能會導致無法獲得適當治療的情況或延誤治療。這可能導致增加出現傷口、截肢和提早死亡的機率增加。誤診周邊動脈疾病(測試結果為偽陽性)可能導致不必要的影像檢查或不適當的降低心血管風險的藥物處方,這並沒有任何益處並且有潛在的副作用。誤診也可能給病患帶來壓力和焦慮。

什麼是趾肱指數與趾收縮壓?

臨床上有很多種測試能夠檢測周邊動脈疾病,這些測試是非侵入性而且可以在病床邊執行的。其中兩項是趾肱指數(TBI)與趾收縮壓(TSBP)。趾收縮壓是取大腳趾及第二腳趾處的血壓。將小型壓脈帶纏繞在腳趾上,並將杜普勒、雷射或光體積變化描記器探頭放置於腳趾上偵測血流的訊號。然後壓脈帶會充氣直到訊號消失,接著緩慢放氣直到訊號重新出現。當訊號重新出現時的壓力即為趾收縮壓。為了測量趾肱指數,只要將趾收縮壓除以雙臂的最高血壓,即可得出指數。指數越小表示有周邊動脈疾病。在實作和研究中有各種不同的閾值。

我們想要找出什麼?

我們想要了解趾肱指數和趾收縮壓在偵測有周邊動脈疾病風險族群中的準確性如何。我們也想比較趾肱指數和趾收縮壓的準確性。

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檢索了調查趾肱指數或趾收縮壓準確性的研究,並檢查這些研究的品質和確定性。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一共找到 18 項研究。13 項僅評估趾肱指數,1 項僅評估趾收縮壓,及 4 項研究同時評估趾肱指數和趾收縮壓。17 項研究評估趾肱指數,其中包括了 1,927 位 受試者。5 項研究評估趾收縮壓,其中包括 701 位受試者。研究在美國、澳洲、英國、日本、韓國、捷克共和國、法國、匈牙利、印度及伊朗進行。受試者的年齡範圍在 63 歲至 83 歲之間。這些研究是在有周邊動脈疾病風險的族群中進行的,如糖尿病患者、腎臟疾病患者、老年人或具有已知危險因子的人。然而,並沒有足夠的研究,而且我們找到的研究彼此之間差異太大,無法可靠的評估檢測周邊動脈疾病的測試的整體準確性。

這些證據的限制為何?

僅納入少量研究(18 項)且研究彼此之間差異過大。這是因為我們的納入標準廣泛且具有包容性。然而,這使得無法直接比較或合併這些研究。我們納入的研究通常品質較低,對於結果我們給予低或較低的可信度。納入的研究在進行方式上也存在一些重要的限制。這可能導致趾收縮壓和趾肱指數在某些納入的研究中顯得比實際狀況更準確。

此證據最後更新日期

本文獻回顧針對截至 2024 年 2 月 27 日前所發表的所有文獻。

翻譯紀錄: 

翻譯者:彭雅祺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