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資訊
這篇文獻回顧評估了所有擇期、非緊急(非創傷)手術的研究,並比較了使用自體血液回收與不使用自體血液回收的情況。由於手術類型的差異大,本次文獻回顧的範圍非常廣泛。我們根據手術類型劃分證據,以幫助醫生和患者找到與他們有關的證據。
對於癌症手術、不需要繞道的心臟手術和血管手術(針對大血管)的證據並不多。
大多數證據表明,當使用自體血液回收時,對捐贈血液的需求可能會減少。目前有不非常確定的證據顯示,與常規護理相比,它不會引起額外的併發症(意即,自體血液回收和無自體血液回收組之間沒有差異),顯示其整體來說可能是有益的。但在我們得出任何強而有力的結論之前,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關注其他影響證據的因素。
什麼是「自體血液回收」以及為什麼要使用它?
有些接受手術的人需要輸血來補充手術期間流失的血液。「輸血」是一種常規醫療的程序,人們透過置入靜脈(通常是手臂)的導管接受血液。用於輸血的血液通常是由自願者捐贈的。輸血可以挽救生命,但也會增加手術併發症的風險,應盡量避免。醫院一直在尋找減少對捐血需求的方法,例如:(1)先減少失血量,(2)透過「自體血液回收」將失血送回病人體內。
「自體血液回收」或「自體輸血」涉及從手術部位收集患者自己的血液,並根據需要在手術期間或手術後將其輸回同一個人體內。這些都是原本會被丟棄的血液。
我們想要了解什麼?
我們想知道(1)使用自體血液回收是否會減少輸血的需要,以及(2)如果人們仍然需要輸血,是否會減少他們所需的捐獻血液數量。我們也想檢查進行自體血液回收的人是否比沒有進行自體血液回收的人有更多的併發症。
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檢索了對接受擇期手術的成人使用自體血液回收與不使用自體血液回收(常規護理)進行比較的研究:也就是說,手術是提前就有計劃的,不是因為創傷而緊急需要的。我們比較並總結文獻結果,並根據實驗方法、群族大小等因素,對研究的可信度進行評比。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找到 106 項研究,總計 14,528 位研究對象,共來自 24 個國家 (收案期間從 1978 至 2021 年)。研究重點是不同類型的手術。
主要結果
癌症: 2 項研究(79 名參與者)
無定論的證據代表我們不確定自體血液回收的影響。
血管(大血管)手術: 6 項研究(384 名參與者)
無定論的證據代表我們不確定自體血液回收的影響。
心血管(無需繞道的心臟手術)手術: 6 項研究(372 名參與者)
因為有自體血液回收,病人需要輸血的風險可能會降低。對於其他結果,我們不確定自體血液回收的影響。
心血管(心臟繞道手術)手術: 29 項研究(2,936 名參與者)
因為有自體血液回收,病人需要輸血的風險可能會降低。對於其他結果,我們不確定自體血液回收的影響。
產科(剖腹產)手術: 1 項研究(1,356 名參與者)
無定論的證據顯示,需要輸注捐贈血液的風險可能沒有差異;但同時有強力的證據表明,因為有自體血液回收,患者所需的平均捐贈血液量沒有差異。
僅髖關節置換手術: 17 項研究(2,055 名參與者)
無定論的證據代表我們不確定自體血液回收的影響。
僅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 26 項研究(2,568 名參與者)
無定論的證據代表我們不確定自體血液回收的影響。
僅脊椎手術: 6 項研究(404 名參與者)
因為有自體血液回收,病人需要輸血的風險可能會降低。對於其他結果,我們不確定自體血液回收的影響。
髖關節、膝關節和脊椎手術的混合研究: 14 項隨機對照試驗(4,374 名參與者)
無定論的證據代表我們不確定自體血液回收的影響。
本研究證據受到那些限制?
我們對某些證據的結果缺乏信心。這是因為研究中的人可能知道他們正在接受哪種治療,而且有些研究規模很小。
證據更新日期為何?
證據更新至 2023 年 1 月,並擴展和更新了先前審查(2010 年)中報告的證據。
翻譯者:王亭婷 (林口長庚醫院,麻醉科住院醫師)【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