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心房顫動(異常心律)的個案組織性護理是否比給予常規護理更好?

重點資訊

• 組織性的護理與常規護理(標準操作的一部份)相比,對於心房顫動可能大幅減少因各種原因引起的死亡,且確實減少與心臟問題相關的住院人數。但對於因各種原因住院的人數幾乎沒有影響,也可能無法減少與心臟問題相關的死亡。

• 與常規護理相比,組織性護理對於心房顫動可能無法減少中風和小中風等併發症,以及與腦出血相關的重度併發症。

• 關於組織性護理對於心房顫動的益處及潛在危害,需要規模更大、設計良好的研究以提供更好的評估。

什麼是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一種不規則心律,當心臟內同時快速發射電訊號時就會發生。這種狀況會導致心臟跳動過快或過慢,從而發生惱人的症狀和嚴重的醫療併發症,包含可能導致中風(流向腦部的血流受阻)的血栓。

如何治療心房顫動?

治療心房顫動可以透過改變生活方式、藥物及醫療行為(包含外科手術),以幫助預防血栓、控制心律,或恢復正常的心臟節律。

我們想了解什麼?

心房顫動的組織性護理包括:(一)提供專注於改善病人的照顧經驗、健康結果及生活品質的照護;(二)由來自各式研究領域的醫療保健人員共同實施;(三)使用技術支援綜合方法。常規護理為標準操作的一部份。

我們想要了解對於心房顫動,組織性護理在減少因各種原因所造成的死亡和住院方面是否比常規護理更好。

我們還想了解,針對心房顫動的組織性護理服務是否在降低與心臟相關的死亡率和住院率、與心房顫動相關的急診就診次數、中風和小中風等併發症、腦出血相關的重大和輕微併發症、與心房顫動相關的生活品質、心房顫動症狀、住院時間,以及服務相關的成本方面優於常規護理。

我們做了甚麼?

我們搜索了比較心房顫動的組織性護理和常規護理,及診斷為心房顫動的成人之研究。我們比較並且總結研究結果,並根據研究方法及樣本數等因素,對研究證據進行評比。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找到 8 項研究,共有 8,205 位心房顫動的受試者,平均年齡為 60 到 73 歲。納入的研究於中國、荷蘭及澳洲進行。8 項研究均獲得了個人資助,或結合公眾資助和公司行號的資助。

與常規護理相比,組織性的心房顫動護理:

- 在 6 年的治療與追蹤中,每 37 位個案中能預防 1 位因各種原因造成的死亡。

- 在 2 年的治療與追蹤中,每 101 位個案中能預防 1 位個案因各種原因入院。

- 在 6 年的治療與追蹤中,每 86 位個案中能預防 1 位個案發生與心臟相關問題的死亡。

- 在 6 年的治療與追蹤中,每 28 位個案中能預防 1 位個案因發生與心臟相關的問題而入院。

- 對於中風和小中風(治療與追蹤 6 年,每 588 位個案能預防 1 位個案發生)以及與腦出血相關的重度併發症(治療與追蹤 6 年,每 556 位個案能預防 1 位個案發生)可能幾乎沒有影響或影響很微小。

沒有研究評估與腦出血相關的輕微併發症。

這些證據有哪些限制?

對於所有原因導致的死亡和入院的證據,我們給予的可信度僅為中等,因為有些受試者可能知道自己正接受何種治療,這可能會影響結果。

我們給予與心臟相關原因死亡的證據的可信度很低,因為研究中治療的方式各不相同,且有些實驗受試者可能知道自己正接受何種治療,此情形可能會影響結果。我們相信,心房顫動的組織性護理能減少與心臟相關原因的住院率。

我們給予併發症及出血相關併發症的可信度很低,特別是因為研究中治療的方式各不相同,且有些受試者可能知道自己正接受何種治療,此情形可能會影響結果。此外,研究數量較少使我們無法確定結果。

證據的更新日期為何?

證據目前更新至 2022 年 10 月。

翻譯紀錄: 

翻譯者:彭雅祺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