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狀體摘除術與雷射周邊虹膜穿孔術用於治療急性原發性隅角閉鎖的比較

甚麼是急性原發性隅角閉鎖?

急性原發性隅角閉鎖是一種由於眼前結構變化引起的罕見病症。引流隅角變得非常狹窄,這會阻礙液體引流並導致眼壓(眼內壓)升高。患有急性原發性隅角閉鎖的人可能會突然地經歷劇烈的眼痛、視力模糊、發紅和角膜(眼睛的前窗)混濁。如果不及時治療,這種情況可能會由於眼後部神經的不可逆損傷而導致失明。

如何治療急性原發性隅角閉鎖?

通過降低眼內壓力和打開引流隅角來治療急性原發性隅角閉鎖。最初使用局部和口服藥物降低眼壓力,保護眼睛後部的神經。一旦平息最初的病發並且角膜變得更清晰,就需要更持久的治療。雷射周邊虹膜穿孔術是一種成熟的治療方法,它使用雷射在虹膜(眼睛的有色部分)上開一個小孔,重新引導眼睛前部的液體流動,進而打開引流阻塞。晶狀體摘除術(晶狀體混濁時也稱為白內障)最近被提倡作為急性原發性隅角閉鎖更有效的永久治療方法。這是因為它還減少了眼前結構的擁擠並打開了引流隅角。

我們想知道甚麼?

急性原發性隅角閉鎖是為數不多的眼部急症之一,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永久性視力喪失。雷射周邊虹膜穿孔術是一種有用且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儘管它最初似乎效果很好,有些人在治療急性發作後仍有患上慢性青光眼(損害視神經的眼部疾病)的風險。人們越來越關注晶狀體摘除術用於治療其他類型的原發性隅角閉鎖疾病(例如慢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我們想了解它在短期和長期內,是否比雷射周邊虹膜穿孔術治療急性原發性隅角閉鎖提供更好的結果。

我們做了甚麼?

我們檢索了比較晶狀體摘除術與雷射周邊虹膜穿孔術治療急性原發性隅角閉鎖的研究。我們對研究結果進行比較及總結後,再根據研究方法及規模等因素評估證據的可信度。

我們發現了甚麼?

我們發現了兩項涉及 99 名急性原發性隅角閉鎖參與者的研究。兩項研究都追蹤參與者長達 24 個月。

與雷射治療相比,有證據表明晶狀體摘除術:

1. 可能會增加 18 至 24 個月時參與者眼壓控制得宜的比例。

2. 可能降低 12 個月時的眼內壓。

3. 可能略有減少 18 個月時需要降眼壓藥物的數量,但這種差異可能與臨床無關。

4. 可能是安全的(證據來自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進行的超聲乳化晶體摘除手術)。

與雷射治療相比,尚未確認晶狀體摘除術是否能:

1. 減少參與者在 24 個月內發生一次或多次急性原發性隅角閉鎖事件的比例。

2. 減少 24 個月內進一步降眼壓手術的需要。

3. 改善六個月時的引流隅角檢查結果。

這些證據受到哪些限制?

我們對急性原發性隅角閉鎖事時進行晶狀體摘除術的證據缺乏信心,因為並非所有研究都提供了所有預設結果的數據,或者它們報告了未預設結果的數據。此外,納入的研究非常小,而且沒有足夠的研究來肯定結果。某些研究設計特徵也可能會干擾晶狀體摘除術或雷射周邊虹膜穿孔術的治療效果。

這個證據的更新時間為何?
證據截至 2022 年 1 月 10 日。

翻譯紀錄: 

翻譯者:陳澤文 CHAN CHAK MAN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 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