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個問題很重要?
癲癇是一種影響大腦的常見疾病。癲癇患者會出現癲癇發作或痙攣,這會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為了控制或預防癲癇發作,醫生通常給予癲癇患者藥物治療。癲癇患者有時未能按處方服藥,這被認為是癲癇控制不佳的原因。這篇文獻回顧報告如何改善他們服用抗癲癇藥物的方式。
我們做了甚麼
我們在醫學數據庫中搜索了臨床研究,尋找提高癲癇患者服藥依從性的方法。我們將搜索範圍限制在隨機對照試驗 (RCT) ,這些試驗涉及任何年齡被臨床診斷為癲癇的患者,並在基層醫療(例如,醫生手術)、門診或其他社區環境中接受抗癲癇藥物治療。RCT 是一種醫學研究的方法,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一組,接受治療(稱為干預組)或接受不同的治療或不接受治療(稱為對照組)。這類研究提供了最可靠的證據,證明不同的醫療保健方法是否會產生影響。
結果更新至 2020 年 2 月。
我們發現甚麼
我們檢索了 20 項研究(2,832 名參與者)。這些研究在不同的國家進行,其中大部分來自美國。這些研究檢視了三種主要類型的干預措施:
1. 對參與者進行有關癲癇和抗癲癇藥物等主題的教育和諮詢(4 項研究)。
2. 行為干預,例如要求癲癇患者將服藥的意圖與特定時間、地點和其他日常活動聯繫起來(13 項研究)。
3. 混合干預,即使用不止一種干預措拖(4 項研究)。
一項研究被計算兩次,因為它比較行為干預與混合干預。
研究以各種方式測量藥物依從性,例如問卷調查、血液樣本或電子瓶蓋。研究還測量了癲癇發作頻率或嚴重程度的下降幅度,來了解按處方服藥是否會產生不同。這些研究彼此之間非常不同,因此我們無法合併它們的結果。
主要結果與證據品質
教育和諮詢或許能提高服藥依從性。兩項研究顯示有改善、一項研究顯示有小幅改善、另一項顯示沒有改善。
行為干預和混合干預有可能提高服藥依從性。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的患者表現出更好的依從性。
四項研究表明,當干預組的依從性提高時,發作頻率或發作嚴重程度會降低。
我們無法從研究結果得出明確的結論,因為這些研究彼此之間差異很大,而且並不總是使用最好的研究方法。這意味著我們對這些證據並不肯定。
接下來該做甚麼?
我們需要精心設計的隨機對照研究,邀請更多參與者,延長隨訪時間,來找出提高抗癲癇藥物依從性的最佳干預措施。
翻譯者:陳澤文 CHAN CHAK MAN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 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