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資訊
-- 手術後三週內對骨折的腳踝增加負重可以促進骨折復健,但它對恢復的作用不大。
-- 在術後六週內使用可拆卸的踝關節支撐措施(能夠幫助病人使用受傷的腳踝進行適當鍛煉)可能會促進復健,但它對恢復的作用也不明顯。
-- 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評估物理治療對踝關節骨折復健的價值。
踝關節骨折
踝關節骨折是最常見的骨折之一。有時需要手術來固定骨折的骨頭,而有時則只需支撐踝關節數週,讓其自行癒合。骨折通常需要大約六週癒合,但恢復正常活動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在復健期間,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來增加踝關節的活動度、肌力,或兩者兼顧。
使用什麽方法來改善恢復情況?
-- 早期負重或延遲負重。醫生可能會鼓勵病人在術後三週內開始負重,或者,他們可能會被要求在最初六週左右完全避免將重量施加在受傷的踝關節上。
-- 可或不可拆卸的踝關節支撐。使用支架、夾板或其他可拆卸的踝關節支撐能夠讓病人定期取下支撐物,進而方便他們拉伸和活動踝部。或者,也可以使用石膏固定,以限制踝關節的活動。
-- 物理治療這些方法包括不同類型的踝關節運動,可能由物理治療師(或其他復健治療師)指導,並且病人可能需要使用專業設備。
我們想了解什麼?
我們希望找出這些方法中是否有較優者,以改善以下方面:
-- 踝關節功能(個體執行涉及踝關節的活動能力,以及踝關節疼痛或腫脹等問題);
-- 生活品質
-- 治療滿意度(病人對他們接受治療的滿意程度)
-- 疼痛程度。
我們還希望了解這些方法是否與踝關節在後期需要額外手術的風險增加有關。
我們想要了解什麽?
我們搜尋了研究,探討不同方法對踝關節骨折復健的影響。我們對這些研究的結果進行比較並總結,並根據研究設計和樣本量大小等因素評價了證據的可信度。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納入了 53 項研究,涉及 4,489 名踝關節骨折的成年人。大多數研究中的受試者接受了手術來固定骨折的骨頭,其他人則在受傷後的最初幾週僅使用踝關節支撐裝置,而未進行手術。
主要研究结果
早期負重與延遲負重。 手術後早期負重可能會略微改善踝關節功能(儘管這種差異可能不足以產生實質影響)。雖然這可能也會提升生活品質,但這種差異可能不足以產生顯著影響。我們無法確定這兩種方法在病人的治療滿意度或疼痛方面是否存在差異。不同方法在需要額外踝關節手術的人數上可能差異不大,甚至沒有差異。
可拆式踝關節支撐或不可拆式踝關節支撐(如石膏)。
-- 對於接受手術的病人,可拆式踝關節支撐可能有助於改善踝關節功能(但對某些人而言,這種差異可能不足以產生顯著影響)。同樣,他們的生活品質也可能得到更佳改善(其差異也不明顯)。我們無法判斷不同類型的踝關節支撐在疼痛方面是否存在差異。不同類型的踝關節支撐在是否需要額外踝關節手術方面可能差異不大,甚至沒有差異。
-- 對於不需要手術的病人,不同類型的踝關節支撐對踝關節功能或生活品質的影響差異不明顯。我們無法確定不同類型的踝關節支撐在疼痛程度或日後是否需要踝關節手術方面是否存在差異。
我們納入的所有研究都沒有報告病人對治療的滿意度。
物理治療 研究探討了許多彼此非常不同的療法類型(包括不同的運動計劃或用於踝關節運動的不同設備)。研究通常規模較小,我們無法確定哪種方法優於其他方法。所有研究均未報告二次手術相關的情況。
證據侷限性?
這些研究中的病人知道他們接受的治療方法,故證據的可信性不高。一些研究報告,不同治療措施之間的差異不明顯。有些研究規模很小,有時候這些方法之間的差異也很大。
證據的最新更新日期為何?
本研究納入的證據截至 2023 年 3 月。
翻譯者:陳宥豪【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 cochranetaiwan@tmu.edu.tw】